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小儿Cori Ⅴ型糖原沉积病,小儿Mc Ardle-Schmid-Pearson综合征,小儿McArdle综合征)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易疲乏 肌肉萎缩 肝脏肿大 肌痛 肌性肌无力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类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肌肉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缺乏所引起导致肌细胞内糖原分解受阻、ATP生成不足,受累组织为横纹肌,主要临床特征为肌肉剧烈收缩后出现疼痛、痉挛和无力。又称为Mc Ardle综合征、McArdle-Schmid-Pearson综合征、Cori Ⅴ型糖原沉积病、糖原代谢病肌型、肌磷酸化酶缺乏症等。
典型症状:易疲乏 肌肉萎缩 肝脏肿大 肌痛 肌性肌无力

一、症状

本病临床分型按发病年龄不同可分为:

(1)儿童或少年期发病者,常表现为肌肉易疲劳或间歇性肌红蛋白尿。

(2)成年早期起病者特征为运动后肌痉挛和偶伴一过性肌红蛋白尿。

(3)晚发型病者,在40~50岁起病,特征为进行性肌无力,但少有肌红蛋白尿。

1.典型病史 为诊断线索。临床表现主要为肌肉无力,以体能活动能力降低和肌疼痛性痉挛为特征,提携重物、快跑、上楼或攀登等需要体能较大的剧烈运动均可造成患者出现肌痛、肌痉挛和肌僵硬;短跑时休息或减慢活动速度即可使症状缓解。约半数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可出现暂时性红葡萄酒样尿,这是由于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所造成的肌球蛋白尿症,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与否与运动量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一般多发生在四肢,用力咀嚼之后咬肌也能出现疼痛。少数早发型患儿的病情严重,表现为全身肌力、肌张力低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预后不佳。本病征虽在幼年即可出现症状,部分病人到成人期才出现典型表现,但回顾其儿童期常有肌痉挛及易疲乏等病史。患者有肌红蛋白尿,但无低血糖发作。

A)运动性肌痉挛:在剧烈运动,如奔跑、跳跃、爬山、登高之后出现剧烈肌肉疼痛以下肢为明显重者可伴大汗淋漓。肌肉疼痛于休息后好转。肌肉疼痛持续时间从数分钟至数小时,偶可达数天之久。间歇期症状完全消失。

B)继减现象(secondwindphenomenon):系指肌肉痉挛或肌肉疼痛一旦发生后,仍坚持轻度至中度的肢体活动,肌肉痉挛反而逐步减轻或消失的现象。产生这种继减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

C)肌疲劳和肌无力:剧烈运动后出现的肌肉疲劳和无力可持续存在。严重发病时可出现四肢不能活动,甚至眼肌亦出现疲劳,但此时伴有肌红蛋白尿。肌无力的分布酷似肌营养不良症。

D)运动后肌红蛋白尿:见于1/3~1/2患者。在剧烈运动后1至数小时出现,持续时间在48h之内。晚发病者很少出现肌红蛋白尿。E)肌肉萎缩和肌肉肥大:腓肠肌轻度肥大约占本组病例半数以上,系由糖原沉积于肌纤维内所致肌肉萎缩见于疾病晚期。

2.缺氧运动试验阳性:即以血压绷带维持血压于收缩压,同时令手做伸展、握拳运动,于运动前,运动开始后1,2,3min各取静脉血1份,正常时运动后血乳酸量增加3倍以上,而病人无反应。同时病人测试侧手臂可出现痛性痉挛。根据运动后肌肉痉挛、疼痛、肌力减退等临床特点可帮助诊断本病。      3.前臂缺血运动试验:将血压计袖带扎于患者上臂,充气后气囊内压力维持在26.6kPa以阻止血流,然后令患者作远端肢体运动(握拳、捏握力计等)1min此后在第3、第5第10min取静脉血测其中乳酸含量。凡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含量较运动前增高3倍以上者为正常McArdle肌病患者则无变化。该方法的阳性率可达92.5%。

4.肌活检:显示糖原增加,肌磷酸化酶活性减低。本病征对注射肾上腺素或高血糖素能起反应。

一、发病原因

目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肌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缺乏,酶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11(11q13),但也有报告认为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机制:肌肉收缩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主要由肌肉中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并进行有氧分解产生大量的ATP而提供。静息时,肌肉中贮存有少量的磷酸肌酸和ATP,在数次肌肉收缩以后即消耗完毕。当糖原分解的第1步中所必。需的磷酸化酶缺乏时,糖原不能还原成葡萄糖而进行代谢。因此,所贮存的有限磷酸肌酸和ATP消耗完毕之后,肌肉即处于尸僵的强直样痉挛,肌肉活组织检查可见肌纤维肿胀、变性和局限性坏死,肌膜核增多,间质中有多形核细胞和吞噬细胞。电镜下可见肌膜下、肌纤维间、肌丝间有许多糖原颗粒沉积;线粒体肿胀、退变,肌纤维被大量糖原堆积,但形态正常;肌纤维组化染色可见磷酸化酶缺乏或完全消失而肝磷酸化正常。由于酶的缺乏,正常合成的糖原不能在肌肉内作为燃料提供需要,因此在剧烈运动后病人出现症状。

二、发病机制

本病是因为位于11q13-qter的编码肌磷酸化酶的基因突变所造成,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患者的肝磷酸化酶正常,故症状仅限于肌肉系统。骨骼肌缺乏肌磷酸化酶,导致肌细胞内糖原分解受阻、ATP生成不足,故使肌肉在运动时不能利用糖原,不向血中释放乳酸。病理特征为肌肉中累积大量结构正常的糖原,肌磷酸化酶缺陷。实验室检查:1.血清CPKLDH正常或轻度升高健康搜索。2.血和尿中肌红蛋白含量增高。

一、预防

本病为染色体疾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活动、减少症状发作;口服葡萄糖和给予高蛋白饮食可提高运动耐量,但通常并无必要。可在运动之前口服葡萄糖或果糖,能暂时改善运动耐量。口服麻黄碱也有效。也可补充其缺乏的酶进行替代疗法。

一、鉴别

1、炎症性肌病:一组病因不甚明确的炎症性横纹肌病,其特点是髋周、肩周、颈、咽部肌群进行性无力。本病的少数患者的肌电图可能出现炎症性肌病的特征,会导致诊断困难,必须鉴别。

2.诊断中需与酒精中毒性肌病(由酒精中毒引起发病机制未明的一种肌肉病变。临床表现可有急性肌病和慢性肌病两种,严重程度与饮酒量有关)、缺血性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 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1995年WHO/ISFC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但不能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缺血损害程度来解释)和肌红蛋白尿症等相鉴别。亦需与神经性肌强直症出现的痛性肌强直、僵人综合征等鉴别。

3.局部缺血性运动试验在肌磷酸果糖激酶缺陷、磷酸甘油酶激酶缺陷、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缺陷和乳酸脱氢酶缺陷等患者中亦为异常,亦须鉴别。

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肝纤维化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