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黄斑囊样水肿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患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等患者
  • 典型症状:糖尿 视力障碍 视网膜水肿 眼底改变
  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是常见眼底病,但它不是一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眼底疾病在黄斑区的表现。
典型症状:糖尿 视力障碍 视网膜水肿 眼底改变

黄斑囊样水肿症状诊断

 一、症状

早期病变在检眼镜下可以基本正常,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弥散或消失。病程中视网膜水肿区呈不同程度反光增强或绸缎样反光,视网膜增厚。晚期黄斑水肿呈蜂窝状或囊状外观,囊壁视网膜厚薄不均匀,可见蜂窝状内部的分隔及血管暗影。有的小囊可以十分薄,甚至形成裂孔。

临床上单凭检眼镜很难做出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应当用检眼镜结合三面镜或者裂隙灯加前置镜――90D镜,利用裂隙灯的细窄裂隙检查黄斑区,可见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和血管暗影,用后部反光照射,有时可见黄斑区呈蜂窝状外观、视网膜有囊样间隙。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是诊断黄斑囊样水肿必不可少的手段,是诊断黄斑囊样水肿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诊断黄斑囊样水肿的金标准。近年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可以极为清晰的显示后极部视网膜黄斑区囊样水肿的外观,也是诊断黄斑囊样水肿的最好方法之一。

Irvine-Gass综合征: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些白内障术后的病人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特称为Irvine-Gass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4~12周。据统计围手术期没有任何并发症。成功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的病人,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50%~70%的病人有黄斑周围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因而有人认为这种渗漏很可能是术后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这些手术成功的病人,多数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眼底镜下90%以上查不出有眼底改变,只在做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时发现有黄斑囊样水肿。但黄斑囊样水肿严重时,可有明显的视力障碍。只有5%~15%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有渗漏的病人发生视力障碍。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技巧的进步,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状体者,发生临床上明显的黄斑囊样水肿者大约为2%;同样的手术如果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发病率增至9.9%。囊外摘除合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发病率约为1.3%,而超声乳化合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则为0.5%。绝大多数白内障术后的黄斑囊样水肿症状不很明显,视力损害比较轻微,病人多可耐受,且通常于术后3个月后自行消退。

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idiopathic cystoid macular edema):极为罕见,诊断必须十分谨慎。首先必须详细询问病人有无眼部手术、激光以及眼部外伤的历史;然后仔细检查眼前节,包括KP、前房浮游细胞、Tyndall现象,以排除极轻微的前部葡萄膜炎;然后再充分散大瞳孔,用裂隙灯仔细检查玻璃体有无炎性细胞,再用间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睫状体平坦部及眼底周边部以排除中间部葡萄膜炎;并且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排除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所有能够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各种眼部疾病后,方能诊断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

二、诊断

根据症状、眼底表现以及荧光造影和OCT检查所见,确诊并不困难。

黄斑囊样水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以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最常见的疾病有: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或Coats病、葡萄膜炎、中间部葡萄膜炎、白内障或其他内眼术后、黄斑区脉络膜的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及少见的烟酸中毒、青年性视网膜劈裂、Goldmann-Favre综合征和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等多种疾病。

二、发病机制

正常的生理情况下,眼内的液体和电解质是从玻璃体通过视网膜和脉络膜引流到血循环中的。在这一过程中,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排水功能,对阻止细胞外液体积聚在视网膜和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阻止血管内的大分子物质单向向外渗漏。

一旦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结构遭到破坏,血管内的液体和大分子物质即可向外渗漏,液体积聚在视网膜外丛状层的细胞外间隙,形成视网膜水肿。如果病变位于黄斑区,由于黄斑区外丛状层的Henle纤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因而积聚在此区内的液体形成特征性的多囊形态。黄斑中央区的细胞外间隙受液体积聚而扩张,因中央区的间隙较大,形成的囊腔也较大,周围则为一些小的囊所围绕。

绝大多数的黄斑囊样水肿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漏引起的,但少数病例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过量的烟酸摄入等疾病却查不出视网膜毛细血管有任何异常。即使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下,亦查不出任何渗漏,血管造影完全正常。对于这种情况认为可能是因为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漏非常轻微,荧光素的分子较大,不能透过这种损伤轻微的内皮细胞,因而看不见荧光素的渗漏;或者是由于视网膜的某些疾病,导致一些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间隙,从而引起局部渗透压的改变;或者是由于视网膜内界膜的损害,导致液体积聚在黄斑区所致。

视网膜水肿时渗出液的性质,取决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程度:如果内皮细胞的损害较轻,渗漏就很轻微,囊内液体也较清澈;如果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较重,渗漏的液体中含有大分子的脂肪和蛋白,囊内的液体必然较为混浊;同时这些大分子的脂肪和蛋白不易被吸收,沉积在视网膜内,形成黄白色的硬性渗出。硬性渗出多围绕渗出中心作环形排列,或依随黄斑区Henle纤维的放射走向排列成放射状。

黄斑囊样水肿预防

本病与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缺血等因素有关。见于DPR、RVO、葡萄膜炎(尤其葡萄膜炎)、高血压、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各种内眼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手术、激光和冷凝后,均可发生。白内障术后6-10周出现的CME称为Irvine-Cass综合征,大多数在6个月自发消退。视网膜下病变如CNV无,以及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等也可发生CME。应查找病因,积极治疗。

黄斑囊样水肿鉴别诊断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黄斑部有浆液性盘状视网膜浅脱离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有自限性并有复发倾向。荧光造影有RPE渗漏点和(或)浆液性RPE脱离;CME的荧光造影是黄斑区花瓣状荧光染料积存,所以CME和“中浆”易于鉴别。


2.眼内肿瘤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物,尤其是脉络膜血管瘤经常伴发黄斑区视网膜浅脱离和(或)黄斑囊样水肿。眼底除CME外尚有视网膜下隆起的脉络膜肿物。临床上遇到CME时首先应寻找产生CME的原因,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详细检查眼底,可免误诊和发生治疗上的错误。

3.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这是急诊病例,有突然视力下降的主诉,眼底黄斑有樱桃红点,后极部视网膜呈乳白色肿胀,这是细胞本身的肿胀和细胞内积液。荧光造影可显示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受阻或不足,动脉不充盈或迟缓充盈或循环时间延长等表现。荧光造影与CME呈完全不同的特点,两者易于鉴别。

黄斑囊样水肿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黄斑病变,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