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血管畸形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肠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 便血 血管畸形
一、症状
结肠血管畸形一般情况下无任何症状,只有在出血的时候表现出鲜血便、暗红色血便或便潜血阳性,反复间歇性出血可伴不同程度的贫血,如果短时内大量出血也可以导致休克;但结肠血管畸形出血多以少量出血为主,出血病程长短不一,出血多数可以自行停止,有一定自限性。在同时伴有结肠炎症的情况下也会有腹痛等表现。查体无有意义体征。归纳有四大特点: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十几年;反复血便,一般出血量不多;有自限性;体征缺如。
二、诊断
结肠血管畸形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钡剂灌肠和气钡双重造影对该病诊断无意义。在结肠血管畸形发生出血时,选择性血管造影以及核素影像扫描有一定诊断价值。
一、发病原因
目前胃肠道血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后天血管退行性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及慢性的黏膜缺血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病人有先天性的潜在因素使得后天易发生血管畸形变。Boley对19例手术切除的结肠血管畸形标本进行研究后认为造成结肠黏膜下血管扩张改变的直接原因是慢性、间歇性及轻度的黏膜下静脉阻塞,这种静脉阻塞受肠肌层收缩和肠壁张力的影响,其张力与肠腔直径和肠内压成正比关系,而结肠内径大,内压较高(特别是盲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内压偏高),在这种高张力下易造成黏膜下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小静脉迂曲和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结肠黏膜下血管畸形。另外Speth等发现胃肠道血管畸形的病人中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变和肾衰者易出血,可能原因是血管畸形的黏膜灌注压低和慢性缺氧造成黏膜缺血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结肠血管畸形与下消化道出血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血管扩张区的薄壁静脉和毛细血管扭曲、扩张,甚至部分血管与肠腔仅一层内皮细胞,而血液回流障碍导致黏膜抵抗力下降,因而在炎症糜烂或某些机械和化学性刺激下容易发生出血。Moore将它分为3型:Ⅰ型,血管扩张好发于老年人,多位于右半结肠,主要病变在黏膜下层小动脉、小静脉的明显扩张、扭曲和变形,病变可贯穿黏膜下层累及黏膜与表浅小溃疡相通是出血的病理基础,结肠镜下可见,但手术时不能触到;Ⅱ型,血管发育不良主要发生于年轻人,可位于肠道任何部位,病变较大,有可能看到或触到;Ⅲ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位于胃肠道任何部位,系遗传性,有家族史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一般出血量不大,不会引起休克,查体无阳性体征,X线及内镜等常规检查均无助于诊断,盲目开腹探查大都不易找到出血病灶,选择性血管造影为本病较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
早发现早治疗。
该病伴出血症状,在临床上需与下消化道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如肿瘤、炎症等;在内镜和血管造影中要与炎症性疾病相鉴别。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