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青年、中年人群
  •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丘疹 水疱或大疱损害 皮肤瘀点 瘀斑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 damage due to cryoglobulinemia)。
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大 丘疹 水疱或大疱损害 皮肤瘀点 瘀斑

一、症状

皮肤损害最常见为出血性紫癜,多起始于下肢,逐渐扩展至股,会阴,臀部,少数扩展至上肢和口腔黏膜,一般不累及面部和躯干部,皮疹特点为丘疹,瘀点,瘀斑,小结节,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溃疡,坏疽,自觉瘙痒或灼热,重者可有疼痛,其次可见寒冷性荨麻疹,雷诺现象,网状青斑,肢端血管痉挛,发绀等,慢性者可见色素沉着,关节痛是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突出症状,常见于手膝关节,肾损害可表现为急,慢性肾炎,甚至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异常,麻木感,运动障碍,腱反射消失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少见,其他可见肝脾肿大,腹痛,心包炎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二、诊断

首先应肯定血中冷球蛋白是否增高,作出冷球蛋白血症的诊断,临床上出现皮肤紫癜及荨麻疹,或有雷诺现象、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周围性神经炎等表现,可确定冷球蛋白血症诊断。之后,可进一步作出分型;结合临床及化验查明病因,再作出原发性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如伴有肾损害,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肾活检情况诊断本病。

一、发病原因

冷球蛋白是一种遇冷沉淀,温度升高时可溶解的蛋白质,其可分为3型。

Ⅰ型:为单细胞系型,即单克隆来源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 和冷凝溶蛋白四种。

Ⅱ型:为混合型,由两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组成,其中之一为单克隆来源。

Ⅲ型:为多克隆原型。

Ⅰ型不抗补体,通常引起大血管损伤,其机制不明,Ⅱ,Ⅲ型均为混合型。

二、发病机制

抗补体,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进行免疫反应及组织损伤,主要导致小血管损伤,异常增加的冷球蛋白按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和特发性,前者无症状,仅于常规检查中发现,后者常伴发于免疫增生性疾患,感染性疾患等。

本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的作用造成的抗补体激活,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进行免疫反应及组织损伤,主要导致小血管损伤。故临床无法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本病的预后有良性促进作用,同时本病常需要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应注意补钙,避免导致无菌性的关节坏死。

一、鉴别

1.冷凝集素血症: 是由于血清中高效价凝集素受冷后,小血管内发生的自身凝集现象,突出症状为肢端及鼻,耳处发绀现象,伴麻木感和疼痛感,并看见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2.冷纤维蛋白原血症: 其血浆中有冷凝作用的蛋白质,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肢端麻木和出血等,可为原发或继发于某些恶性疾病。

3.手足发绀症: 是由于皮肤细动脉痉挛,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继发性扩张而出现的继发性发绀,多无自发症状。

1、饮食要低盐饮食,要吃得清淡一些,忌食用酒及辛辣性食物,少食油腻及含动物蛋白多的荤腥食物(如肥肉、虾、蟹等)。

2、忌食豆类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芽、豆粉等)。

3、有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者,应进食少盐或无盐饮食。

尿毒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