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毛圆线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胃,肠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其他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乏力 食欲缺乏 头昏
  毛圆线虫病(trichostrongyliasis)是由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及空肠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轻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有类似钩虫病症状,出现贫血、营养不良、腹部不适、腹泻、头痛、乏力、易疲劳等。毛圆线虫病常与钩虫病混合存在。以经口感染为主。
典型症状:腹胀 肚子疼 乏力 食欲缺乏 头昏

一、症状

轻度感染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严重感染者可有:

(1)贫血:大量成虫吸血可出现贫血,如与钩虫病合并者贫血常较重。

(2)胃肠道紊乱:十二指肠及空肠是毛圆线虫病寄生的场所,所以胃肠道紊乱常有不同程度的食欲缺乏、腹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3)营养不良:毛圆线虫病寄生于人体,并以人体体内的营养物质为生,导致人体摄入营养不足,出现营养不良。

(4)精神症状:乏力、头昏、失眠、易疲劳。可能由贫血引起。

(5)血象:嗜酸粒细胞略增多,常在10%~30%以下。

文献报道,本病可有骨质疏松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减少。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外、粪便涂片检测或十二指肠引流液培养检测虫卵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圆线虫有30多种。其中感染人体的有东方毛圆线虫(T.orientalis)、艾氏毛圆线虫(T.axei)、短毛圆线虫(T.brevis)、蛇形毛圆线虫(T.colubriformis)、突尾毛圆线虫(T.problurus)、斯氏毛圆线虫(T.skrjabini)和透明毛圆线虫(T.vitrinus)等十余种。我国人体感染的主要是东方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及突尾毛圆线虫。毛圆线虫属虫体纤细如汗毛,淡白色透明,角皮有不明显的横纹,尖端圆钝。虫卵为椭圆形,(80~100)μm×(40~47)μm。卵壳薄,透明无色,与钩虫卵相似。雌虫长5.5~6.5mm,宽约70mm,尾端稍尖,阴门位于虫体后1/6处,子宫内含卵5~15个。成虫主要寄生于胃下部及十二指肠,其次是空肠。雌虫产卵,雌虫一般于20~30天内发育成熟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适宜的土壤中发育成幼虫,经二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可随食物达胃肠,再经两次蜕皮侵入小肠黏膜于肠壁发育为成虫。毛圆线虫除寄生于人体外,也可寄生于绵羊、马、牛、驴、骆驼及兔等反刍动物。该虫可直接经口或皮肤感染人群。

二、发病机制

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一、预防

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虫家畜,控制传染源;认真搞好粪便管理,人、畜粪均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注意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食物在进食前应彻底煮熟;给农作物施肥时应戴防护手套、穿长筒靴。

毛圆线虫常与钩虫混合感染,因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故本病与钩虫病临床鉴别有时较难。两者主要根据虫卵的下列特点进行鉴别:东方毛圆线虫的虫卵较钩虫卵大。毛圆线虫的虫卵为长椭圆形,两端大小不同,长径超过横径2倍以上;钩虫卵为椭圆形,两端大小几乎相等,长径不及横径2倍。毛圆线虫卵壳较钩虫卵壳稍厚,两端有类新月状空隙,内含10~20个卵细胞;钩虫卵的卵膜与卵壳不密集,无新月形空隙,其内含卵细胞仅2~8个。根据以上两种虫种的形态学特征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涂片法、漂浮富集法检测鉴别。

骨质疏松,骨折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