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收缩期杂音 室间隔缺损 气急 心脏扩大 呼吸困难
一、症状:
临床分型:根据有并存的心脏血管畸形,本病可分为四型:
Ⅰ型 室间隔完整但伴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可能有动脉导管未闭),约占50%左右。
Ⅱ型 伴心室间隔缺损(可能有卵圆孔未闭或动脉导管未闭),约占25%。
Ⅲ型 伴肺动脉狭窄及/或室间隔缺损(可能有卵圆孔未闭或动脉导管未闭),约占10%。
Ⅳ型 伴室间隔缺损及肺血管阻塞性病变或其他畸形,约占15%。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紫绀、进行性心脏扩大和早期出现心力衰竭为主。因病变类型不同,肺充血程度和体肺循环血液分流量多寡不同,症状及其出现时间也不同。
Ⅰ型 婴儿出生时或数日内即出现缺氧、紫绀、气急、酸中毒和心力衰竭,可听到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常在出后数日内死于严重低氧血症。
Ⅱ型 出现症状较迟,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出现气急、紫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室间隔缺损巨大者体肺循环分流量多,心脏扩大,肝脏肿大,在胸骨左下缘常有粗糙的全收缩期或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Ⅲ型 并有肺动脉瓣、瓣环或瓣下狭窄者肺血流量减少,肺高压和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延迟发生,出现症状较晚,临床表现与法乐四联症相似,有紫绀、缺氧和酸中毒,但心力衰竭少见。
Ⅳ型 一般在1岁以后因肺动脉高压出现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呈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和进行性紫绀,除有收缩期杂音外,肺动脉瓣第2音常亢进。
一、病因: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是由于胚胎发育的第5~7周,纵隔扭转不全或不呈螺旋扭转,引起的主、肺动脉换位,因而体、肺循环成为各自独立的循环,即体静脉的静脉血回流入右房、右室,经主动脉又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肺静脉的动脉血回流入左房、左室,经肺动脉又到达肺脏,故患儿难以存活。如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存在两循环之间的分流通道,则可交换少量混合血暂时维持生命。两侧分流量不等,周而复始,可引起肺动脉高压、阻塞,心室的扩张、肥厚,心力衰竭而死亡。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若不伴室间隔缺损,预后不良,约80~90%病例死于1岁内,未经手术约45%死于1个月内,69%死于3个月内,75%死于8个月内,80%死于1岁内,近几年我国由于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开展,小儿心内科重视对大动脉错位的诊断和治疗,已使婴儿生后的存活率增高,为心脏外科施行根治术创造了条件,未经手术的常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缺氧,脑出血,以及红细胞增多而引起脑栓塞,手术后常见原因为心力衰竭,低排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一、鉴别:
以下疾病易误诊为本病,需进行鉴别:
1、法乐四联症
肺动脉第2音减弱,X线检查示肺缺血,心影呈靴形扩大。大动脉错位肺动脉第2音正常或亢进,肺血管增多,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2、永存动脉干
超声心动图见动脉干骑跨在室间隔之上,右心导管检查左、右心室压力相等,心血管造影见单一动脉干位于室间隔之上,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均起源于动脉干。
3、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
两者临床症状相似,患儿发育差,均有不同程度紫绀。胸部拍片时,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的患者呈现“8”字征;超声显示肺静脉形成共同静脉干,与左心房不连接,由垂直静脉流入左无名静脉。同时常并有ASD。
4、完全型房室隔缺损
病儿有房室平面的分流,共同房室瓣合并关闭不全时,症状出现早,发生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心脏增大明显,过早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显示房室隔缺损,十字交叉消失,形成前后共同瓣。
一、食疗方: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患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有人以为刺激性食物仅仅是“辣”味食物,其实这样的理解很片面,刺激性食物包括很多,如烟、酒、咖啡、浓茶以及各种辛辣调味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粉、咖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