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其他骨,骨髓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新生儿与幼儿
- 典型症状:抽搐 高热 怕冷 脓性分泌物 呼吸困难
一、症状
特点:起病急,发展快,症状重。
1、全身症状:
初期高热畏寒,体温可高达40℃以上。食欲差,烦躁哭闹,夜卧不安。继之嗜睡。
皮肤出现皮疹,白细胞增高等中毒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等症。
2、面部症状:
患儿一侧面颊部、硬腭或牙槽处红肿,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眶内感染时可出现眼球突出、移位、眼肌麻痹等。
2~3日后齿龈、硬腭、下睑和内外眦部可以形成脓肿。可发展成为眼眶蜂窝织炎、眶内脓肿或颧部脓肿,以后脓肿自行破溃,形成瘘管。
患侧鼻腔粘膜肿胀,穿破流脓,出现粘脓性或脓性分泌物,或有血性分泌物,少数可有严重的呼吸困难。
3、治疗后症状:
多数局部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体温正常、症状缓解,瘘管可以愈合。
少数病情发展,上颌骨形成死骨,牙胚坏死脱落,终于形成持续性瘘管或口、腭变形。探查瘘管可触及粗涩骨面或感染的牙。
二、诊断标准
主要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局部检查,而X线片帮助不大。
一、病因
1、易感人群
多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尤其以新生儿多见。
2、易感因素
(1)上颌骨皮质薄,骨髓丰富,血运丰富,血管分支细,血流缓慢,细菌易于停留。
(2)婴幼儿上颌窦小,窦口相对宽大。
(3)上颌骨发育尚未完全,外形扁而宽,内有两列牙胚。
(4)化脓菌特可经脐带感染引起的败血症、人工喂养奶嘴创伤、拔除“马牙”、清洗口腔等造成的粘膜创伤及皮肤疖肿等侵入上颌骨骨髓腔内。
3、致病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多见,也见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
4、感染途径:
(1)血行性感染:
脐带或皮肤感染,母体产道、破损之乳头或医源性感染等任何感染,细菌可以经血液循环,到达血液循环旺盛的上颌骨,引起感染。
(2)鼻源性感染:
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传染病引起的急性鼻炎或鼻窦炎,扩散到上颌骨,导致上颌骨骨髓炎。
(3)局部感染:
分娩时可损伤牙槽粘膜,或喂养损伤口腔粘膜或牙胚,细菌可以经损伤处进入上颌骨引起感染。
患乳腺炎的母亲继续哺乳,感染可直接扩散至上颌骨,形成骨髓炎。
一、预防
1、防止造成口腔损伤
(1)分娩时避免损伤牙槽粘膜。
(2)在用小匙、奶瓶喂养时,防止损伤口腔粘膜或牙胚。
2、保证营养供应,提高身体抵抗力。
2、减少感染的风险。
(1)患乳腺炎的母亲要停止哺乳。
(2)预防各种感染。
一、鉴别
本发早期应与单纯面部蜂窝织炎、急性泪囊炎、丹毒、眼眶蜂窝织炎鉴别。
鉴别要点:这些疾病局部软组织红肿局限,且很少发生于3个月以内婴儿,尤其罕见于新生儿。
饮食清淡,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