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栓塞(小儿肺动脉栓塞)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发绀 活动后气促 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 血管杂音
一、症状
1.肺栓塞症状学
有呼吸困难及气促,尤以活动后明显,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胸痛;晕厥可为肺栓塞的惟一或首发症状,烦躁不安,惊恐或濒死感;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较少见,咳嗽,心悸;大块或广泛肺栓塞可引起急性肺心病。
2.体征
有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变化,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发绀、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可有中度以上的发热;颈静脉充盈或搏动、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或)湿音,偶可闻及血管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或分裂,P2>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可有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
二、诊断
对具备PE危险因素的患儿应高度警惕,当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休克,晕厥,发作性或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要高度怀疑肺栓塞,结合胸片,心电图,动脉血气等检查可初步疑诊或排除其他疾病,尽快快速检测D-二聚体(ELISA法),如小于5000μg/L,可基本排除急性PE;如大于或等于500μg/L,可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无明显异常,继续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或CT动脉造影确诊,上述方法不能确诊者,仍应行肺动脉造影检查,临床上怀疑大面积栓塞的患者,由于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病情危重,可首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为急性大面积PE,可显示急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超负荷的征象,如高度怀疑,可根据超声结果先行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做其他检查,如核素灌注通气和CT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一、发病原因
儿童PE的栓子来源与成人不同,由于儿童的下肢DVT和盆腔血栓较少见,故来自这些部位的栓子脱落引起的PE并非常见原因。小儿的栓子来源较为分散,与成人相比,因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镰状细胞贫血等)或医源性因素(如留置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引起者更为常见。肺栓塞90%起源于下肢静脉(股静脉及盆腔静脉)的血栓,某些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炎、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后、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或五官、尿路、肠道感染后的并发症,以及静脉点滴、心内插管检查、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等。还可见于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腹泻脱水的患儿,偶可发生于镰刀状细胞性贫血。脂肪性栓塞多见于骨折后。
二、发病机制
静脉血栓的形成与下列3种诱因有关: 1.静脉血流淤滞。 2.血管内皮或上皮细胞受损伤。 3.血液的凝度增高。血栓形成后由于某种原因致凝块脱落,从周围静脉系统顺着血流入右心室腔,再入肺动脉,并嵌入与阻塞大小不等的肺动脉,由于血流的阻断,导致局部肺组织发生肺泡无效腔,肺萎陷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丧失。
预防肺部发生栓塞及梗死,主要是对长期患病者,特别在手术后应注意早期作主动与被动活动,按摩疗法,以减少血流停滞的机会。应注意液体摄入量,避免血液循环的停滞或郁积。维持营养亦属重要。预防PE可用静脉滤器,适用于有下肢静脉血栓者,防止栓子脱落入肺。
鉴别诊断包括大叶肺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膜炎、哮喘、夹层主动脉瘤及心肌梗死、心包填塞、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及右心衰竭等。肺栓塞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肺脓肿。
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饮食,少食生、硬及含鸡骨、鱼刺等食物,以防损伤消化道黏膜,引起消化道出血,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如牛奶、鸡蛋、瘦肉等食物,避免食用含丰富维生素K的食物,多吃些有益的食物。
如菠菜、甘蓝、肝等食物,特别是在华法林治疗期间,因维生素K摄入增加可减少华法林的作用,华法林作用是抑制K依赖性凝集因子的合成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