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间插血吸虫病(刚果血吸虫病,间插裂体吸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肝,肠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肚子疼 感染性发热 里急后重 肝肿大 便血
  间插血吸虫病是由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e intercalatum)寄生于肠道静脉所致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多数病人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者可有左髂骨骤起疼痛、腹痛、腹泻。
典型症状:肚子疼 感染性发热 里急后重 肝肿大 便血

一、症状

多数病人感染后症状不明显。感染严重者可有左髂骨骤起疼痛。肝活检可见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脓肿形成。直肠镜检查可发现直肠粘膜肠病变,直肠瓣附近黏膜充血、肠壁发炎或有息肉形成,患者可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大便内有血及黏液,里急后重等。另一种为无炎症反应型,仅见粘膜增厚,内有虫卵。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流行于中非西部、扎伊尔、喀麦隆、加蓬等国)、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查找虫卵等诊断。

一、发病原因

该虫成虫大小随宿主而异,易与其他种血吸虫混淆。雄虫长11.5~14.5mm,宽0.3~0.5mm;睾丸2~7个,4个多见,小棘自睾丸后方起分布于腹面、侧方及背面,表皮有小结节。雌虫长13~24mm,宽0.2~0.25mm,卵巢位于肠支之间,大都呈螺旋状扭曲。子宫内虫卵平均140μm×37μm,约有25%~60%的虫在感染后80天开始产卵,最多每虫产卵122个。卵末端有棘,微弯,卵娄-尼染色反应阳性,卵壳耐酸染色阳性。以Bouin液固定,毛蚴中间凹陷呈眼镜玻璃状。尾蚴的腺分泌物呈颗粒线样。尾蚴腹吸盘后腺体的粘性分泌物使其出现聚集倾向。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病基本相同。一方面进入人体的虫卵、尾蚴可对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成熟虫卵中毛蚴排泌物(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在虫卵周围产生炎症反应。在虫卵周围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甚至脓肿。

一、预防

积极治疗感染人群、动物。在流行区进行普查普治;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清除容易滋生螺累的环境;妥善处理患病人群、动物的排泄物,以免污染水源;个人防护方面,应避免接触疫水,难以避免接触疫水时应穿长统胶靴,对于接触了疫水者应及时服用预防性药物,如青蒿琥酯。

湄公血吸虫病应与伤寒、阿米巴病、粟粒性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相鉴别。

急性血吸虫病有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急性血吸虫病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是与上述疾病鉴别的重要依据。

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均较明显。病毒性肝炎做血清检查可有病毒抗原阳性。

病原学检查易与阿米巴原虫性痢疾,慢性菌痢鉴别。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

根据临床症状可已初步鉴别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有脾肿大,且有慢性腹泻便血史。但仍需依赖多次病原学与免疫学试验检查才能确切鉴别。

肝纤维化,肠梗阻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