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肺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其他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胸痛 咳嗽 肝肿大 咳血痰 脑膜刺激征
肺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以咳嗽、咳棕红色痰为主要表现,也可寄生于多种组织器官,如脑、脊髓、胃肠道、腹腔和皮下组织等,产生相应症状。
典型症状:胸痛 咳嗽 肝肿大 咳血痰 脑膜刺激征

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潜伏期数天至20年,大多在1年内。按其侵犯的主要器官不同,临床上可分为4型:

1.胸肺型 肺为卫氏肺并殖吸虫最常寄生部位,咳嗽、血痰、胸痛最为常见,典型的痰为棕褐色可持续数年。如伴肺组织坏死则呈烂桃样血痰,当肺并殖吸虫移行入胸腔时,可引起胸痛,渗出性胸膜炎或胸膜肥厚。四川并殖吸虫引起胸痛、胸腔积液较多,而咳嗽血痰较少。

2.腹型 以腹痛、腹泻、肝肿大为主要表现。腹痛以右下腹痛最多见,轻重不一。可有腹泻棕褐色脓血便,里急后重,脐周有压痛,偶可扪及结节或肿块。虫体在腹腔移行可引起腹腔积液或广泛炎症粘连。四川并殖吸虫常侵入肝脏,在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

3.结节型 以皮下或肌肉结节最多见,约20%的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有此征象。多位于下腹至大腿间皮下肌肉。结节内可见成虫虫卵、嗜酸性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四川并殖吸虫病主要表现是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其发生率50%~80%,结节和包块1~6cm大小,好发部位为腹壁,其次为胸壁、腰背及大腿内侧。

4.胸型 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早期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表现,稍后有癫痫、幻视、感觉异常等定位症状。侵犯脊髓则有脊髓受压、下肢感觉、运动异常,尿潴留,截瘫等症状。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尤其是到过流行地区并有吞食活的囊蚴机会;有上述临床表现,胸部X线征象,嗜酸性细胞增高,应考虑诊断。痰、粪便、皮下结节的活检找到虫卵或虫体可确诊。免疫学检查对病原体检查阴性者有诊断意义。

(一)发病原因

世界上已知的肺并殖吸虫近40种,其中对人体有致病力者8种,主要是卫氏并殖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

肺并殖吸虫的第1中间宿主是20多种淡水螺,第2中间宿主是蟹类,蛄寻甲壳类动物。终宿主是人或狗、猫、猪等哺乳类动物,除人以外这些动物又称保虫宿主,是构成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二)发病机制

囊蚴从口进入人体,在肠道脱囊成童虫,童虫穿过肠壁入胸腔,穿透膈肌达胸腔,在肺内发育为成虫。虫体移行,产卵对组织产生刺激,引起组织损伤和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坏死、形成脓肿。病变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囊壁,而成囊肿。囊液呈棕红色果酱样,内含虫体、夏科-雷登结晶和嗜酸性细胞。虫体死亡,内容物排出或吸收,囊肿由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瘢痕。由于虫卵不在人体内发育成毛蚴,也不分泌可溶性抗原,仅引起机械性或异物性刺激作用,周围有炎细胞浸润而成粟粒大小的假结节。属于异物型肉芽肿反应,以后逐渐纤维化。虫体具有游走性,可造成多种组织、多部位的病变。

        由于肺并殖吸虫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应注意与肺结核、肺部肿瘤、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脑肿瘤等鉴别。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