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立克氏立克次氏体斑疹热,落矶山斑疹热,落基山斑点热,蜱传斑疹伤寒)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头部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疲乏 怕冷 食欲减退
一、症状
潜伏期:一般2~14天,平均为7天。立氏立克次体感染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也越严重。潜伏期后,部分患者可有1~3天的前驱期,表现为食欲减退、疲倦、四肢无力和畏寒等症状。
发病期:典型患者突然起病,体温急剧上升到39~40℃,严重患者可出现41℃以上的超高热。出现寒战、剧烈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畏光和眼球后痛。肝、脾可出现肿大。未经病原治疗,发热不退,热程可达2~3周,以后多数患者发热缓慢消退。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立氏立克次体可使血管内皮的损害加重,出现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性坏疽,在鼻尖、耳垂、阴囊部和指趾处的皮肤容易发生。如果大动脉血栓形成,可发生肢体坏死和偏瘫。重型患者常因心肌炎和肺水肿而死亡。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在蜱叮咬处不出现溃疡或焦痂(初疮),这是与其他斑点热不同的,如果叮咬处发生细菌感染可有化脓性炎症改变或脓疱。症状表现:
皮疹:80%到90%患者在发热后3~4天出现粉红色斑疹,直径2~5mm,开始位于手腕和踝部,以后扩展到手臂、双足、胸腹部和颌面部。出疹2~3天后,皮疹出现融和,转变为红色或紫色。
瘀点:恢复期皮疹逐渐消退,在手掌、足底、踝周和腋窝的皱褶处皮疹变为瘀点,形成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皮疹的特征性分布。皮疹消退后可有短暂的色素沉着和糠皮样脱皮。
二、诊断
以下几项对此病有确诊意义:患者急性发热、剧烈头痛、畏光、眼球后痛以及手腕和踝部有粉红色皮疹,应高度怀疑本病;外-斐反应和免疫学阳性结果;皮肤、皮疹活检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阳性和动物病原体分离阳性;2周内到过蜱媒存在的小城镇或农村,与携带硬蜱的动物有接触史,或有被硬蜱叮咬史可作为流行病学有用的参考资料。
发病原因
立氏立克次体的形态以球杆状为主,大小为(0.3μm~0.6μm)×(1.2μm~2.0μm),表面有两种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2×105和1.55×105,与致病力有关。在进入体内后,立克次体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接下来会在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表皮组织内繁殖。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造成血管炎症和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细胞破损、出血。严重时凝血系统和激肽系统被激活,引起血栓性阻塞、血管肌层坏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微栓塞,损害心脏、肺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主要器官功能。
有些立克次体在侵入宿主时,会释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大量聚集后会导致细胞破裂。立克次体还会释放脂多糖,因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出现中毒休克等症状。动物接种能使家兔、小白鼠、豚鼠和猴子发病。可用鸡胚和Vero细胞来分离立氏立克次体。
病理变化程度以下两种疾病严重。
恙虫病: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斑疹伤寒: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等。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采取多种措施灭鼠和灭蜱。如采取各种措施破坏鼠类的适应环境,抑制其繁殖和生长,使其死亡率增高。可结合生产进行深翻、灌溉和造林,以恶化其生存条件。此法必须与其他方法配合,才可奏效;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
2.切断传播途径 在牧场、灌木、草地和住宅有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2%马拉硫磷、杀螟硫磷。
3.保护易感人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鸡胚卵黄囊疫苗有部分保护作用,能延长潜伏期,缩短热程,减轻病情,但是,不能防止发病。临时需要进入疫区,可口服多西环素预防。
1.本病的主要鉴别诊断为麻疹,可借助麻疹口腔黏膜科氏斑的特征进行鉴别。
口腔黏膜出现科氏斑(Koplik'spots),继而皮肤发生斑丘疹。此时麻疹病毒在入侵细胞内增生,破坏细胞,引起炎症;
2.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相鉴别,可借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的瘀点和瘀斑出现早,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进行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1、富含锌的食物。
肉类、海产品和家禽含锌最为丰富。此外,各种豆类、硬果类以及各种种子亦是较好的含锌食品,可供选用。锌元素是不少病毒的“克星”。在感冒高发季节多吃些富含锌的食品有助于机体抵抗病毒,因为能直接抑制病毒增殖。
2、富含铁质的食物。
动物血、奶类、蛋类、菠菜、肉类等食品可补铁。体内缺乏铁质,可引起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生成受损,免疫功能降低,难以对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