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色假单胞菌脑膜炎(绿脓杆菌脑膜炎,绿脓假单胞菌脑膜炎,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好发于青少年,以儿童多见
- 典型症状:头痛 发烧 寒战 易激动 怕冷
一、症状
当伴有败血症时,患者出现高热、畏寒、寒战,伴有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精神症状常见,表现激动、精神错乱、发热,发热常呈弛张或稽留热,常伴有休克,皮肤出现坏疽性深脓胞为其特征性表现,周围环以红斑,皮疹出现后48~72h,中心呈灰黑色坏疽或有溃疡。患者高热不退及毒血症持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出现脑膜刺激征,因颅内压增高、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感染性休克和昏迷发病率高。在不伴有败血症时,特别是在免疫缺陷者或肿瘤患者中,起病缓慢,有时可隐匿起病,缺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
应及时做血培养和脑脊液常规、涂片及培养,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一、发病原因
铜绿色假单胞菌在琼脂平板上或感染伤口处均可形成绿色脓液,无芽孢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虽为需氧菌,也可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35℃,在42℃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对营养要求不高,生长中常伴发葡萄气味,是三甲胺所散发。
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一种为内毒素蛋白,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种为脂多糖,具有型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色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依噬菌体或绿脓菌素进行分型。
铜绿色假单胞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能耐受多种消毒剂,并对许多种抗生素有耐药,在湿热55℃ 1h方能被灭活。
二、发病机制
铜绿色假单胞菌的内毒素可引起发热、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外毒素A则为一种动物死亡的致死因子,可裂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烟酰胺部分催化腺苷二磷酸核糖与EF-2的共价结合,导致核糖体密码移动过程的阻断,从而阻止细胞蛋白合成,使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机体对铜绿色假单胞菌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以IgG和IgM为主,其中以IgM作用最强。IgG、IgM、补体、备解素等协助中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杀灭铜绿色假单胞菌,故不易致病。但若改变或损伤宿主正常防御功能,或免疫功能缺陷,在医院环境中常可从带菌发展为感染。铜绿色假单胞菌脑膜炎的病理变化,早期软脑膜及大脑浅表血管充血、扩张、炎症沿蛛网膜下隙扩展,大量脓性渗出物覆盖于脑表面,常沉积于脑沟及脑基底部脑池等处,亦可见于脑室内。脑脊液颜色则为草绿色,随着炎症的扩展,浅表软脑膜和室管膜均因纤维蛋白渗出物覆盖而成颗粒状。病程后期则因脑膜粘连引起脑脊液吸收及循环障碍,导致交通性或非交通性积水。
一、预防
铜绿色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又易污染药品、器材等,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成为医源性感染的病原菌。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菌苗预防仍在研究中,其确切效果尚在进一步观察。
临床上需注意与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相鉴别。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