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腹胀 拒食 胃壁肌层缺损 移动性浊音 急腹症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Congenital defects of gastric musculature)指胚胎发育障碍所致胃壁肌层缺损。较少见,常在发生胃穿孔后才就诊,大多于生后3~5天即发生穿孔,主要见于新生儿早期,且多发生于早产儿。
典型症状:腹胀 拒食 胃壁肌层缺损 移动性浊音 急腹症

一、症状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在穿孔发生前不易诊断,患儿生后一般情况好,无明显前驱症状,有正常排胎便史,常在生后3~5天发病,也有个别病例早至第2天或晚至第8天,起病急,突然出现急腹症表现,拒奶,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或咖啡色,哭声低,精神萎靡,进行性腹胀,呼吸困难,青紫,晚期可出现腹膜炎表现,发热,肠麻痹,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体检可发现呼吸急促,肠鸣音消失,腹胀明显,腹壁静脉怒张,腹部,腰部,阴囊皮肤水肿,肝浊音界消失,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穿孔12h左右腹壁可出现紫红,发亮和水肿,轻度肌紧张等腹膜炎表现,腹腔穿刺可吸出气体或脓汁,粪便等,穿孔常发生在生后1周之内,多数在3~5天。

二、诊断

早期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生后3~5天突然出现进行性腹胀,伴呕吐,呼吸困难,青紫,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应考虑本病可能,若穿孔,腹部X线卧位片有大量气体和液体,立位可见膈肌升高,膈下,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气体,两侧肝脾阴影移到中腹部脊柱两旁,胃泡影消失,肠充气少,液体积聚于下腹部,可见一横贯全腹的液平,未穿孔或穿孔较小时,仅可见胃扩张无力,形态特殊,钡餐造影,显示胃蠕动弱,明显扩张,幽门开放延迟。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病因学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与胚胎发展异常有关,但也有学者指出,胃部疾病也也导致本症。

二、发病机制:

关于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病因有如下几种学说。

1、胚胎发育异常: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胃壁环肌最早发生,始于食管下端,逐渐向胃底和胃大弯部位发展,在胚胎第9周时出现斜肌,最后形成纵肌。如果在某一阶段出现发育障碍就会导致胃壁肌层缺损。

2、胃壁局部缺血:

在围产期呼吸障碍、低体温和低氧血症时,出生前后窒息而致局部缺血,胃壁血运障碍,使粘膜肌层受损,或因胃酸过度增高,婴儿体内可出现代偿性血液重新分布,使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增加,而胃和肠的血液供应明显减少,使胃肠道发生缺血坏死。

3、胃内压增高:

新生儿的黏膜下层组织脆弱,弹力纤维欠发达,极易出现胃扩张。

如果患儿胃内容物通过延迟,哺乳、吸吮和哭闹时吞下空气,均可使胃内压上升,出现胃扩张,最后导致胃壁肌层缺损处破裂。

作好孕期保健,防止早产,宫内缺氧;防止围产期呼吸障碍,防止低体温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积极治疗各种围产儿疾病,促进患儿康复。

1.新生儿期其他原因所致胃穿孔 溃疡,机械性损伤,肠梗阻等所致的穿孔。

2.胎粪性腹膜炎 患儿常无胎粪,或较少胎粪排出,X线显示肠管粘连,肠腔充气扩张,有多个液平,腹腔内,膈下游离气体较少,胃泡影正常,有时可见钙化影。

也没有太多的禁忌,最好不要吃刺激的食物。

胃穿孔,腹膜炎,休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