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缺铁性贫血(痿黄)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妇女多数
  • 典型症状:红细胞分布宽度偏低 食欲减退 剧烈运动后头晕 红细胞偏低 面色苍白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
典型症状:红细胞分布宽度偏低 食欲减退 剧烈运动后头晕 红细胞偏低 面色苍白

缺铁性贫血症状诊断

   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贫血程度及其发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慢性贫血由于发病缓慢,人体通过调节能逐步适应而不出现症状。

一、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1)特殊表现缺铁的特殊表现有:

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

2)非贫血症状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严重持久的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衰。

二、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

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micro;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有效。

三、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micro;mol/L(360&micro;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micro;mol/L(360&micro;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

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1&micro;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

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micro;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micro;g/ml细胞为缺铁)。

缺铁性贫血疾病病因

一)病因

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含铁量约1000mg左右,可供人体制造1/3 血容量的血红蛋白之用,而且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也几乎全部为人体所重复利用。短时性食物铁的缺乏或缺铁增多,一般都很少缺铁。下列各种因素就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原来铁贮量已不足,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喂养,出牙后又不及时补给蛋类、青菜类、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副食品,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因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尤以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若长期所食食物含铁不足,也可发生缺铁。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及胃酸的影响。非血红素铁则需要先变成Fe2 才能被吸收。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约为1~2mg。男性1mg/d即够,生育年龄的妇女及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mg/d。如膳食中铁含量丰富而体内贮存铁量充足,一般极少会发生缺铁。 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药物或胃肠疾患影响了铁的吸收,某些金属如镓、镁的摄入,制酸剂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镁,溃疡病时服用的H2抑制剂等,均可抑制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原因。此外,妊娠期平均失血1300ml(约680mg铁)需每天补铁2.5mg。在妊娠的后6个月,每天需要补铁3~7mg。哺乳期铁的需要量增加0.5~1mg/d。如补充不足均会导致铁的负平衡。如多次妊娠则铁的需要量更要增加。献血员每次献血400ml约相当于丢失铁200mg。约8%的男性献血员及23%女性献血员的血清铁蛋白降低。如在短期内多次献血,情况会加重。

2、贮存铁消耗过多

由于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著消耗体内铁贮量。钩虫病引起慢性少量肠道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反复多次出血、多年肛肠出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长期的损失,最终导致体内铁贮量不足,以致发生缺铁性贫血。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造机械心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以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均可因长期尿内失铁而致贫血。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泌尿道及皮肤上皮细胞中丢失的铁约为1mg。妇女在月经期、分娩和哺乳时有较多的铁丢失。临床上铁丢失过多在男性常是由于胃肠道出血,而女性则常是由于月经过多。

3、游离铁丧失过多

激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 缺铁不仅引起血红素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红细胞内含铁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可相起脂质、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易于在脾内破坏而缩短其生命期。

人体内的铁是呈封闭式循环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和丢失过多两大类(表1)。

二)分型

隐性缺铁期 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称缺铁潜伏期。

1、 缺铁性贫血早期

当贮存欠、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红细胞可利用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

2、 重度缺铁性贫血

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顺,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著。

三)发病机制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所有生存的细胞内。铁除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成。已知多种酶需要铁,如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核糖核酸还原酶及黄嘌呤氧化酶等蛋白酶及氧化还原酶中都有铁。如缺乏,将影响细胞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乱。

含铁酶的活性下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氧化酵解循环。使更新代谢快的上皮细胞角化变性,消化系统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缺铁时,骨骼肌中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减少,易引起运动后乳酸堆积增多,使肌肉功能及体力下降。含铁的单胺氧化酶对一些神经传导剂(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的合成、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缺铁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可使神经的发育及智力受到影响。

发育中的红细胞需要铁、原卟啉和珠蛋白以合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合成不足造成低色素性贫血。关于缺铁与感染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缺铁时巨噬细胞功能和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有障碍;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和氧呼吸爆发功能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和移动抑制因子的产生受阻,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但另有人强调铁亦是细菌生长所需,认为缺铁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铁丰富时较铁缺乏时更易发生感染。

缺铁性贫血预防

  1.预防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2.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3.其他注意事项

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

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

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一、缺铁性贫血的饮食上适宜吃的

(1)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数量以80克左右为宜,可选用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2)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提倡使用铁锅。

(3)膳食中应包括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对防治贫血有很好效果。ァ ―

二、缺铁性贫血不适宜:

(1)忌饮茶,尤其是忌饮浓茶,因茶中鞣酸可阻止铁的吸收。

(2)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素食主义等。

(3)适量脂肪摄入,每日以50克左右为宜。脂肪不可摄入过多,否则会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及抑制造血功能。

三、食疗方

(一)脾气虚弱型

(1)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2)食疗药膳

猪血印克,紫菜300克(泡好),同放入铁锅炒熟吃。

黄芪30克,母鸡1只(1000克),粳米100克,将母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切块),和黄芪放入锅加水煮成浓汤,用此浓汤和粳米煮粥,调味食用。

红参10克(切片),圆肉15克,粳米100克,同煮粥食用。

[组方] 新鲜菠菜500克,猪血250克,盐、味精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切段。猪血洗净,切小块先放入锅铁锅内加水煮开,然后加入菠菜一起煮汤,熟后根据个人口味调味。每日或隔日一次,连服2―3次。

[功效] 猪血价廉物美,每100克含铁高达45毫克,堪称“养血之王”。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此此汤具有补铁养血之功效。

(二)气血两虚型

(1)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心悸、少气懒言,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细。

(2)食疗药膳

煎当归15克,枸杞15克,猪肝60克,煮汤调味服食。

黑豆50克,圆肉20克,大枣50克,水煎煮熟服。

黑木耳10克,大枣15枚,瘦猪肉60克,共煮汤食用。每日2次。

[组方] 阿胶15克,红枣10枚,黑木耳10克,糯米100g。

[做法]:将阿胶捣碎备用。黑木耳温水泡发,洗净。大枣去核。将黑木耳、大枣与糯米煮粥将熟时,加入阿胶,搅化即可。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

[功效] 黑木耳益气补血,每1百克黑木耳里含铁98毫克,是各种食物中含铁量最高的。.阿胶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红枣养血补气。此粥益气补血,适用于血虚头晕及缺铁性贫血等症。

[组方]:猪肝200克,芹菜300克,酱油25克,糖、盐适量。

[做法]:1.将猪肝去筋膜,洗净切成薄片,加适量盐搅匀,待用。

2.芹菜洗净,切段。

3.将油锅烧至六成油温,投入猪肝,待变色后,倒入漏勺沥油。

4.锅中留油少许,投入芹菜旺火煸炒,待熟前加入酱油、白糖、精盐,再倒入猪肝,翻炒几下,立即出锅。

[功效]本菜谱富含铁质和叶酸,对于有贫血倾向的妇女和婴幼儿是日常食补的佳品。

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