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全身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
  • 多发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多见
  • 典型症状:头痛 牙龈出血 恶心与呕吐 发烧 肝大而硬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起病类似典型登革热,发热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发生多器官较大量的出血和休克,出现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肝大。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较高。1950年在泰国首先发现登革出血热,以后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加勒比海地区相继发生本病流行。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症状:头痛 牙龈出血 恶心与呕吐 发烧 肝大而硬

一、症状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 6日左右,其长短与侵入的病毒量有一定关系.

(1)临床上可分为单纯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两型。

1.登革出血热

临床表现在早期与典型登革热相似,但中后期登革出血热表现与登革热不同。本病一般会在发病后的3到5日时病情突然加重,具体表现为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肝大,皮肤瘀点或瘀斑,束臂试验阳性。

2.登革休克综合征

患者不仅发生出血,而且血压和脉压呈进行性下降,从而导致患者进入休克状态。开始时患者神智仍然可能清醒,但是如果不进行及时地治疗,则患者最终将于4到24小时内死亡,死亡之前逐渐地表现为恐惧、烦躁、谵妄和昏迷。

二、分期

本病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1.发热期

本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头痛、呕吐、腹泻等.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也有起病较慢而有2~4日的前驱症状如低热、头痛、恶心、厌食等。颜面潮红,咽部充血伴干咳。瘀点出现于第2~3病日,常见于面部前额或四肢远端,斑丘疹少见。束臂试验在瘀点出现前即呈阳性,可伴有严重腹痛及腹部有压痛。

2.休克期

严重患者常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第4病日(2~5病日),持续12~24小时,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细弱,部分病人出现胃肠道大出血,皮肤大片瘀斑等,偶有昏迷,少数病人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脑水肿、颅内出血等。

3.恢复期

经及时抢救,患者可于休克、出血控制后1~2天好转,恢复迅速而完全,无软弱或抑郁现象。偶有心动过缓、过早搏动等。

三、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与登革热相同

2.临床表现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有出血倾向,如皮肤有瘀点、瘀斑,腔道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腹腔出血等。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出现血压和脉压的进行性下降,当收缩血压<12.0kPa(90mmHg),脉压<2.7kPa(20mmHg)时,患者即进入休克状态。

3.实验室检查

  可发现血液白细胞总数从减少到轻度增加,中性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减少,可低至30?109/L以下。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凝血因子减少,补体水平下降,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血浆清蛋白降低,血清转氨酶升高,出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同登革热。

若患者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更高增长,或在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再加上发生多器官较大量出血、肝大、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者,诊断为登革出血热。若患者在登革出血热的基础上同时伴有休克者,则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疾病病因

登革病毒从本质上讲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

在东南亚各国,登革出血热多见于1~4岁的儿童;而在我国的海南省,则以15~30岁患者占多数。在4种登革病毒中,第2型常常引起登革热出血。例如1985年第2型登革热病毒就在我们海南岛引起了登革出血热。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弄明白些病的发病机制,但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是,此病毒会产生促进抗体,这些抗体具有较弱的中和作用和较强的促进登革病毒复制作用。它不仅能够导致,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中渗出,而且可使凝血系统被激活。而凝血系统被激活则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加重休克,并与血小板减少一起导致各系统的出血。

1.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东南亚森林中的猴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2.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在原无本病的区域内一旦发生流行,疫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使大部分居民受染。发病以儿童为多。在热带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次得病后对同一亚型的免疫力可持续1~4年,但仍可感染另一亚型,感染两种亚型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3.易感人群

由第2型登革病毒引起的儿童登革热,若发病3天内其血浆中游离的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水平>600ug/L则很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男性登革热患者较易发生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预防

1、灭蚊、防蚊

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主要措施。灭蚊主要在于消灭蚊虫孳生地,伊蚊常在小积水中产卵孳生。

2、控制传染源

(1)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

(2)对可疑病人应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天。

3、提高人群抗病力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登革出血热检查

登革出血热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流行性出血热

此病的主要症状是 病程中疼痛、高血容量综合征、肾损害更显著,且退热后会出现休克、病情加重。

2、伤寒缓慢起病

此病与登革出血热的不同之处在于,患者表情淡漠,而且常见有玫瑰疹;患者体温也是逐渐升高。

3、急性白血病起病较缓慢

患者体格检查可发现胸骨压痛,肝、脾大;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和易发生感染。

4、败血症多有原发性感染病灶

与登革出血热不同的是,患者周血液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而且常常伴随着休克。

5、急性中毒

如果是因为误食毒史而导致的急性中毒,则常常表现为头痛、腹痛、呕吐、视力障碍、肢体乏力或麻痹、昏迷。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于冬春季发病

患者表现为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瘀点、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可在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发现紫红色球菌。

7、钩端螺旋体病皮疹、皮肤瘀点较少见

主要症状是尿中出现蛋白质、细胞和管型;腓肠肌痛、眼结膜下出血。

登革出血热饮食

一)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尚无有效食疗方。

二)适宜食物

1、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面片等。

2、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3、注意休息,多饮水及清淡易消化饮食。

4、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牛奶、肉汤、鸡汤等。

三)不适宜食物

1、.戒菸、避免酒类、咖啡因(咖啡、浓茶、可乐、可可亚)、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摄取,食物亦不宜过甜过咸及过冷过热。

2、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

心肌炎,尿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