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藏毛囊肿(藏毛窦、藏毛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臀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好发于中年男性
  • 典型症状:疼痛 囊肿 骶尾部急性脓肿 骶尾部窦道形成 鳞状上皮
  又名藏毛窦、藏毛病,先天或后天发生,好发于男性白种人。临床表现为疼痛性囊肿,多见于骶尾部,病程慢性。组织病理可见真皮或皮下组织内囊肿,囊壁为表皮,囊壁内可见到毛干,囊肿周围混合炎症细胞浸润及异物巨细胞和肉芽组织。
典型症状:疼痛 囊肿 骶尾部急性脓肿 骶尾部窦道形成 鳞状上皮

    一、症状

藏毛囊肿无继发感染时可无症状,通常主要和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和其他部位软组织脓肿相似,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多自动穿破流出脓汁或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原发的管道多在骶尾部中线,其内壁是鳞状上皮,管道在皮下延伸一段距离,一般长约2~3cm,可能有小脓腔,或从原发管道有小的支管分出,脓腔和支管内壁多为肉芽组织,常见到有与周围皮肤不相连的毛发从窦口长出。藏毛腔位于中线,多数呈直线方位,长约1~15cm,腔壁由坚韧纤维组织形成。继发管道可以从主腔分出至皮下组织,常有分泌溢于皮肤表面,多自旁侧头向延伸,少数亦可向肛门延伸,从而易与常见的肛周瘘管相混淆。

藏毛窦或藏毛囊肿的主要诊断标志是骶尾部急性脓肿或有分泌的慢性窦道,局部表现有疼痛、压痛和炎症浸润,检查时在中线位见到藏毛腔。

一、病因

发育原因(45%):

19世纪后半期由于胚胎学的发展,对于本病特定的发病部位发生的特定病变,自然就怀疑是因为发育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归纳大量著述提出的假说大致有3种:1.骶尾部髓管囊性残留物学说 1887年法国学者Tourneaux和Herrman提出一直到1942年美国学者Kooistra仍然支持此说2.骶尾区中央缝畸形发育学说 Fere(1878)提出骶尾区中央缝畸形发育导致皮肤内涵物形成囊肿,1935年Fox拥护这一理论。3.类似鸟类尾羽腺结构的退化残迹 1931年Stone提出这一理论。

某种腺的退化残迹(30%):

也有人认为是某种腺的退化残迹。一直到1946年Patey等报道1例理发师手指上发现藏毛窦以后健康搜索先天性病源论或是发育上的原因诸假说开始受到怀疑并在获得性原因方面寻求解释。以后这类报道颇多。认为皮肤损伤后继发毛发植入健康搜索或者是毛发穿破皮肤造成感染和皮化。Bearley认为藏毛窦在开始是由周围毛发刺入皮肤形成短窦道,而毛发根部仍然与其毛囊相连。当这一毛发脱落后,继续被窦道产生的吸引力吸入,他建议在第1阶段称为“刺入性窦道”,第2阶段称为“吸入性窦道”这一假说似乎可以解释已经知道的一些临床现象和历史事实例如本病以男性为主多发生在那些体毛多而硬的人群或种族。发生部位是多毛区,并且是经常遭受揉搓、摩擦的部位等。Bearley说吉普车乘员中之所以发病率高就是因为这些军人乘坐低矮硬韧的吉普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长途颠簸,经常扭动和摩擦臀部有关。他曾测量臀沟开张时局部压力的变化当臀部向两侧分开时局部压力可以骤然降低80mmH2O。说明该局部可以产生的吸引力。1975年在一次讨论会上,Rord报道1例在藏毛窦内取出一绺毛发,共23根毛发的颜色粗细、长短和方向都健康搜索是一致的他认为这是从一个“青春型”毛囊连续长出来的“青春型”毛囊不像“头颅型”毛囊那样在胎儿期就启动功能而是在青春萌动期才开始启动功能。每根毛发从生长到脱落约需3~6个月。在毛发仍在继续生长之际,窦道感染,这绺毛发才暴露于外他认为组织学检查时很难准确地切到毛囊或者切到时毛囊结构已被破坏,因而一般病理报道总是说只有毛发没有毛囊。Rord的报道表明,传统的病因学说还存在着许多等待解释的问题。

预防:从现在对藏毛囊肿病因的认识当中,我们不难看出预防藏毛囊肿的方法。主要就是对导致藏毛囊肿的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这样才能远离藏毛囊肿,从而不受它的伤害。如:由于汽车司机的骶尾部皮肤常受长期颠波、损伤,可使皮脂腺组织和碎屑存积于囊内,引起炎症,进而可能就会导致藏毛囊肿的出现。因此汽车司机,要注意这种情况,尽量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应与疖、肛瘘和肉芽肿鉴别。疖生长在皮肤,由皮肤突出,顶部呈黄色。痈有多个外孔,内有坏死组织。肛瘘的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行向肛门,扪诊有索状物,肛管内有内口,有肛门直肠脓中病史。而藏毛窦的走行方向,多向颅侧,很少向下。结核性肉芽肿与骨相连,X线检查可见骨质有破坏,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性病变。梅毒性肉芽肿有梅毒病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1.藏毛囊肿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辛辣食物有促进血液循环,助长体内湿热的作用,疖、痈患者体质多湿多热,辛辣食物入口后会使火上浇油,使炎症扩散,当忌辣椒、辣油、咖喱、川椒、韭菜、蒜苗、芥末等辛辣食物。

鳞状细胞癌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