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跖骨骨折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下肢骨,足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年人
  • 典型症状:关节疼痛 足跟步行 足部肿胀压痛
  跖骨与趾骨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7%,其中2/3为趾骨骨折,1/3为跖骨骨折,籽骨骨折则极为少见。
典型症状:关节疼痛 足跟步行 足部肿胀压痛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足背部肿胀,足尖负重障碍和用足跟步行等特点。皮下出血多者,足背部可呈现高度肿胀。

(二)跖骨行军骨折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局部痛、压痛、疲劳无力感及使继续行军受限等症状;X线平片早期难以显示,2~3周后方出现骨折线,后期则有骨膜增生反应改变。

(三)分型

①跖骨头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前方关节面亦同时受累,临床上较为少见。

②跖骨颈骨折:较前者为多,骨折后头部易向跖侧移位,需复位处理。

③跖骨干骨折:亦多因外力撞击或挤压所致,多见,常多根跖骨同时发生。

④跖骨基底部骨折:可因直接暴力或足部扭伤所致,尤其是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90%以上是由于足内翻损伤时被腓骨短肌牵拉所引起,此时应注意与骨骺(儿童患者)及籽骨相鉴别。

⑤跖骨行军骨折:又称之为行军疲劳骨折,多见于第2及第3跖骨骨干处,以长途行军的军人为多见,故多称之为行军骨折。由于重复的、超负荷的压应力作用于足的纵弓处形成骨折。第2及第3跖骨受力最大,而其骨骼强度却又不如第一跖骨坚韧,因此易在此处出现骨折。

跖骨骨折的诊断一般均较容易,其外伤史多较明确,且该骨骼表浅,易于检查,加之X线片显示一般较清晰;但跖骨基底部裂缝骨折,可因X线投照角度不当而难以辨认,此时应以临床诊断为主。

(一)发病原因

直接暴力,撞击、扭伤及传导而来的间接外力均可致伤。

(二)发病机制

跖骨居跗骨与趾骨之间,1~3跖骨与跟、距、舟及楔骨组成足的内纵弓,4、5跖骨、跟骨和骰骨构成外侧纵弓。5个跖骨和楔骨在外形上显示背侧宽、而腹侧窄,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足的横弓(形似拱桥状)。诸骨之间相互有坚强的韧带连接,以维持足的形态和诸足弓的生理功能。基于这一特点,在对跖骨损伤的处理中,必须注意对足弓的维持与恢复。

造成跖骨骨折的暴力可因扭伤或传导而来的间接外力,但更多的病例系重物的直接打击或撞击所致。因此,除第一跖骨外,少有单发。且其中不少病例与脱位伴发。

无特殊预防方式,尽量避免外伤。

诊断

1.询问伤情  包括受伤原因、时间、地点、受伤时身体姿势及何部先着地,如有创口或出血,还应询问创口处理经过,是否用过止血带及上止血带时间。

2.全面体检  注意有无休克、软组织伤、出血、检查创口大小、形状、深度及污染情况。有无骨端外露,有无神经、血管、颅脑、内脏损伤及其他部位的骨折。对严重伤员必须快速进行。

3.X线检查  除正、侧位X线摄片外,尚应根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如开口位(上颈椎损伤)、动力性侧位(颈椎)、轴位(舟状骨、跟骨等)和切线位(髌骨)等。复杂的骨盆骨折或疑有椎管内骨折者,尚应酌情行体层片或CT检查。

受伤后足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足部短缩畸形,不能行走,检查可发现骨折部局限性压痛,有纵向扣击痛,前足的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拍片可准确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一)不适宜食物

(1)忌多吃肉骨头 。

(2)忌过食白糖 。

(3)忌不消化之物 .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