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周围神经系统,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无运动或感觉障碍的运用不能 听觉障碍 肢体障碍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acute;s syndrome,GBS),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由病毒感染或感染后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系统的广泛性炎性脱髓鞘。临床上以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其主要表现。
典型症状:无运动或感觉障碍的运用不能 听觉障碍 肢体障碍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吉兰-巴雷综合征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先兆症状

发病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腹泻等。


2.运动障碍

(1)肢体瘫痪: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且常自下肢开始,逐渐波及双上肢,也可从一侧到另一侧。极少数病人首先仅限于双下肢。通常在1~2周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以后趋于稳定。瘫痪一般近端较重,四肢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壁、提睾反射多正常,少数可因锥体束受累而出现病理反射征。起病2~3周后逐渐出现肌萎缩。

(2)躯干肌瘫痪:颈肌瘫痪者不能抬头。肋间肌、膈肌瘫痪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20%~30%),表现为胸闷、气短、语音低沉(似猫叫声)、咳嗽无力、不能平卧、胸式或腹式呼吸运动度减低(一般肋间肌麻痹早于膈肌)及呼吸音减弱,严重者可因缺氧或呼吸道并发症而导致昏迷、死亡。

(3)脑神经麻痹:约半数病人可有脑神经损害,以舌咽、迷走和一侧或两侧面神经的周围性瘫痪为多见,其次是动眼、滑车、展神经。偶见视盘水肿,可能为视神经本身炎症改变或脑水肿所致;也可能和脑脊液蛋白的显著增高,阻塞了蛛网膜绒毛,影响脑脊液的吸收有关。

3.感觉障碍

常为首发症状,以主观感觉障碍为主,多从四肢末端的麻木、针刺感开始。检查时牵拉神经根常可使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肌肉可有明显压痛(双侧腓肠肌尤著)。客观检查可有手套、袜套样和(或)三叉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减退,也可无感觉障碍。感觉障碍远较运动障碍为轻,是本病特点之一。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初期或恢复期常有多汗,臭味较浓,可能系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结果。少数病人初期可有短期尿潴留,可能因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功能暂时失调或支配外括约肌的脊神经受损所致。部分病人可出现血压不稳、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异常等心血管功能障碍。

5.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在发病后1~2周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并在第2~8周最为显著,以后渐渐恢复。白细胞数不超过10×106/L,细胞学分类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并可见巨噬细胞。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6.电生理检查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或消失见于脱髓鞘性GBS。若为AMAN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度减慢。感觉纤维的F波潜伏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GBS可以再次发生。一般相隔数月至数年称再发型GBS。再发时症候常重于首次发作。Fisher综合征为GBS的另一种变异型。此型起病呈急性进展,主要为眼外肌瘫痪、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偶可伴以四肢轻瘫及CSF蛋白细胞分离。这些GBS的变异型的发病机制和以髓鞘脱失为主者有所不同。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1993年,已参照国际资料制定出我国的GBS诊断标准。一般根据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前躯症状、1~2周后迅速发展为四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严重者出现延髓麻痹和呼吸肌瘫痪即应考虑本病。

若CSF呈蛋白细胞分离,瘫肢电生理检测提示周围神经干近端或远端受损更有助确诊。

二、诊断

根据急性起病的、对称性的四肢弛缓性瘫痪,可伴有双侧第Ⅶ或Ⅸ、Ⅹ颅神经麻痹,CSF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神经电生理检查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即可诊断本病。

1.AIDP诊断标准

(1)常有前驱感染史,呈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对称性肢体和延髓支配肌肉、面部肌肉无力,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可伴轻度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电生理检查提示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F波异常、传导阻滞、异常波形离散等。

(6)病程有自限性。

2.AMAN诊断标准

参考AIDP诊断标准,突出特点是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近乎纯运动神经受累,并以运动神经轴索损害明显。

3.AMSAN诊断标准

参照AIDP诊断标准,突出特点是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感觉和运动神经轴索损害明显。

4.MFS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病情在数天内或数周内达到高峰。

(2)临床上以眼外肌瘫痪、共济失调和腱反射减低为主要症状,肢体肌力正常或轻度减退。

(3)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

(4)病程呈自限性。

5.急性泛自主神经病诊断标准

(1)急性发病,快速进展,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广泛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或伴有轻微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

(3)可出现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4)病程呈自限性。

(5)排除其他病因。

6.ASN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快速进展,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

(2)对称性肢体感觉异常。

(3)可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4)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感觉神经损害。

(5)病程有自限性。

(6)排除其他病因。

吉兰-巴雷综合征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以往认为与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有关。现已明确GBS是由细胞及体液免疫介导的,由周围神经特异性抗原引发的抗体导致髓鞘脱失的疾病。

GBS病前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感染率较高,是促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

早期血清学研究发现48%的患者各种病毒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反应,如感冒及副感冒病毒、单胞病毒、腺病毒等。近年国内外均发现GBS患者病前,空肠弯曲菌感染率较高.

Asbury等将死于本病患者的临床病理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的表现做了对比,认为二者之间极为相似。国内学者检测GBS急性期患者脑脊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现脑脊液的T细胞增加,外周血的T细胞下降等现象(周善仁等,1983)。近来发现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2(IL-2)浓度均明显升高,并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的恢复期,两者浓度均下降且接近正常。提示由巨噬细胞和抗原激活的T细胞所分泌的TNF-α和IL-2可能直接和间接参与周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损害(雄鹰等,2000)。

另一些研究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出与补体结合的抗髓鞘IgM抗体以及多种高滴度抗鞘糖脂抗体和抗GM1等抗体。此外,脑脊液中IgG、IgA升高,并出现寡克隆IgG。近期的研究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性T细胞和活化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从血液进入周围神经参与损害周围神经的过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起着一定的作用。

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已明确GBS是由细胞及体液免疫介导的,由周围神经特异性抗原引发的抗体导致髓鞘脱失的疾病。

神经病理改变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是脊神经根系统而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和炎性细胞浸润,轴索改变相对较轻,仅见肿胀和扭曲。

脊神经前根较后根先受损和较重,周围神经近端较重,远端相对较轻。疾病早期主要是神经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形成血管周围套,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内也有单核细胞浸润和增多,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破坏施万细胞基底膜导致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偶可累及脊髓。疾病中期可见神经内膜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疾病后期可见施万细胞增生。

部分爆发型病例,在急性期由于极强的免疫反应可使轴索损伤、断裂甚至成颗粒状。少数于疾病恢复期(6~7周)也有严重的轴索变性。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发现的GBS变异型即急性运动轴突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其病理改变主要在轴突。前根及周围神经广泛程度不一的Wallerian样变性,髓鞘脱失轻微,炎性病灶少见。病变的纤维虽无淋巴细胞浸润,但在变性区域可发现巨噬细胞。并认为此型和CJ感染关系尤为密切(李春岩等,1993)。

吉兰-巴雷综合征预防

一、预防

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较好的预防办法。对临床治愈病人预防复发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防止感冒。

2.练习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防止肺部继发感染。

3.疫苗接种、妊娠、手术可诱发本病。

4.重症病人,突然丧失活动能力,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应进行适当心理疏导。

一、鉴别

1.脊髓灰质炎 起病时多有发热,肌肉瘫痪多呈节段性,且不对称,无感觉障碍,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常增多。

2.急性脊髓炎 虽然急性期也呈弛缓性瘫痪,但常有锥体束征及横贯性感觉障碍,且括约肌功能障碍较明显。脑脊液蛋白和细胞均有轻度增高或正常。

3.周期性瘫痪(周期性麻痹) 发病急,可呈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少数病例也可有呼吸肌麻痹,但常有血清钾含量降低及低钾心电图改变,病程短,补钾后可迅速恢复,多在数小时至3~4天自愈。

尚应注意和铅、砷所致的急性中毒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及癌性多发周围神经病相鉴别。

吉兰-巴雷综合征饮食保健

    1、吉兰-巴雷综合征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保证足够的营养、水分和休息。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周期性瘫痪,脑瘫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