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肠系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近期心梗患者
  • 典型症状:循环衰竭 移动性浊音 腹肌紧张 腹部压痛 肠鸣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他处脱落的各种栓子经血液循环至肠系膜上动脉并滞留其末端,导致该动脉供血障碍,供血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故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此外,栓子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偶见的细菌栓子。这些栓子自发或在导管检查时脱落。
典型症状:循环衰竭 移动性浊音 腹肌紧张 腹部压痛 肠鸣

一、症状:

本病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40~60岁之间多发,多数病人有可形成动脉栓子的心脏病史,如心肌梗死后形成心肌室壁瘤,房性心律失常,风湿性瓣膜疾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15%~20%的病人过去有其他动脉栓塞的病史。

本病发生急骤,突发剧烈腹痛,伴有频繁呕吐,初期时腹痛症状和体征不相符,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当病人出现血性水样物呕吐,或腹泻出暗红色血便时,腹痛症状减轻,但却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弱转之消失,叩诊检查有移动性浊音时,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渗出液,此时提示肠管已发生梗死,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

二、诊断:

1.病史:既往病人多有心脏病史或动脉栓塞的病史。

2.临床特点:突发的剧烈腹痛,而体征轻微,伴有呕吐和暗红色血性便。

3.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酶LDH,SGOT,SGPT,CPK升高,应考虑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4.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为诊断提供帮助,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以下3~8cm处,造影剂显示突然中断,形成“新月征”,此外诊断性腹腔穿刺抽液及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亦有帮助。

一、发病原因:

1..栓子栓塞(50%):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如心肌梗死后的壁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处的赘生物和左右心耳附壁血栓的脱落等;亦可来源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附壁血栓或粥样斑块的脱落和脓肿或脓毒血症的细菌的栓子等。

2..解剖因素(25%):

肠系膜动脉栓塞的发生亦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关,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呈锐角分出,与主动脉走行平行,管腔较粗,与腹主动脉血流的方向一致,脱落的栓子易于进入,在血管狭窄处或分叉处导致血管栓塞,多见于结肠中动脉发出部或其以下的部位。

二、发病机制:

肠系膜血管一旦栓塞,受阻塞的动脉供应区的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肠管缺血,缺氧使肠管失去光泽,颜色苍白,肠黏膜不易耐受缺血,若缺血时间超过15min,小肠黏膜绒毛结构就会发生破坏脱落,继而肠壁血液淤滞,充血,水肿,肠管失去张力,出现发绀水肿,大量血浆渗至肠壁,肠壁呈现出血性坏死,大量血浆渗出至腹腔及肠腔内,循环血容量锐减,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及由于肠管缺血缺氧后发生坏死的毒性代谢产物不断被吸收,导致低血容量,中毒性休克,肠坏死时,肠管扩张,蠕动消失,表现血运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栓塞的部位不同,肠管缺血区域的范围亦不同,栓塞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入口处,可引起Treitz韧带以下全部小肠和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在结肠中动脉分支以下发生栓塞,引起大部分小肠坏死;发生在肠曲的一个分支动脉而侧支循环良好时,则不发生坏死;但边缘动脉栓塞发生梗死,其所供应区域肠管发生坏死

一、预防: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引起血栓的原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鉴别:

消化道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肠扭转,肠套叠,卵巢囊肿扭转,急性阑尾炎等,此外,尚需与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和痉挛相鉴别,前者起病缓慢,血栓往往形成在肠系膜上动脉的开口处,造影剂在距主动脉3cm以内即发生中断;后者是血管痉挛引起,造影剂检查见不到有明显的梗阻部位。

休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