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小儿急性肾衰,小儿肾衰)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拉肚子、脱水的患儿易发
  • 典型症状:少尿 疲乏 低血钾 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
  任何原因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使肾单位调节功能急剧减退,不能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导致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综合征者,统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ARF按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种。按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少尿型与非少尿型以及高分解型。  小儿ARF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救治,肾功能可逆转至正常,否则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
典型症状:少尿 疲乏 低血钾 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

一、症状

1.高分解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主要为血生化改变:组织分解极为旺盛,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及血钾(K)迅速上升,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迅速下降。

血Cr每天上升>176µmol/L,血BUN每天升高>14.3mmol/L,血K 每天上升>1.0mmol/L。

2.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可分为少尿期、利尿期、恢复期。对于小儿,各期间分界不明显。

(1)少尿期:

一般急性肾功能衰竭均有,特别在急性肾小管坏死。可持续10~14天左右。

①少尿:

标准:新生儿期尿量<1ml/(kg?h),婴幼儿<200ml/d,学龄前期<300ml/d,学龄期<400ml/d。

无尿:尿量<50ml/d。

②水钠潴留:

钠离子潴留细胞外,引起组织水肿,体重异常增加。

表现为全身性水肿,血压升高,并发有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③氮质血症:

由于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和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血BUN、Cr增高。

毒素积蓄引起的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厌食、恶心、呕吐、呕血、烦躁、嗜睡、贫血等。

④电解质紊乱:

高磷及低钙血症:手足搐搦、惊厥等。

高钾血症:胸闷、憋气、嗜睡、烦躁、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心率缓慢、心律不齐,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心电图(ECG)T波高尖、QRS波增宽等。

低钠血症:反应差、表情淡漠、恶心呕吐,甚至抽搐等。

⑤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疲乏、嗜睡、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呼吸深大,甚至昏迷、休克等。

⑥内分泌及代谢改变

(2)利尿期:

尿量>2500ml/m2,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增加后数天,血BUN及Cr开始下降,毒物积蓄有些缓解,各系统症状减轻。

在多尿期易出现脱水及低血钾(血清钾浓度低于3.7mEq/L)、低血钠(血清钠<135mmol/L)。

(3)恢复期:

随着尿量渐恢复正常,血BUN、Cr逐渐正常,肾小管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亦逐步恢复。

但偶见遗留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形成慢性肾功能不全。

3.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无少尿表现,每天平均尿量>1000ml。多继发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造影剂造成肾损害。

二、诊断

中华儿科学会肾脏学组1993年拟定ARF的诊断标准为:

1.诊断依据

(1)尿量显著减少: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无尿量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2)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Scr增加>44~88&micro;mol/L或BUN增加>3.57~7.5mmol/L,有条件时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

(3)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2.临床分期

(1)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2)利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3)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

3.肾前性与肾性肾功能衰竭

三、病理改变

(1)肉眼检查:

肾脏增大而质软,剖开肾脏可见髓质呈暗红色,皮质因缺血而苍白。

(2)显微镜检查:

急性肾衰由于病因的不同,病理改变也不同

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病变限于近端小管,呈局灶性分布,坏死的肾小管基膜完整,小管上皮再生良好。

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病变可涉及各段肾小管,呈弥漫性分布,坏死的小管基底膜断裂,上皮细胞再生较差。

一、病因

APF按病因可分为肾性(约占40%)、肾前性(约占55%)和肾后性(约占5%)。

1.肾性

原因:因患有下述病症,使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

①肾小球、小管间质或血管炎症

②低灌注或肾毒性物质损害导致小管细胞损害,即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③血栓形成导致栓塞性肾血管阻塞或血管运动性肾病(vasomotor nephropathy)

(1)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或)血管炎: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急性弥漫性狼疮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均可引起。

(2)急性肾小管坏死:

①肾毒性物质损伤:

以下物质可引起肾小管中毒坏死:

A.内源性:如溶血,横纹肌溶解,草酸盐,尿酸,浆细胞病恶病质(如骨髓瘤)。

B.外源性:

生物毒素:如蛇毒、蝎毒、蜂毒、生鱼胆、毒蕈等。

试剂:有机溶剂(如乙醇、四氯化碳),重金属类(如汞、铅、砷、铋等),X线造影剂,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化疗制剂(如顺铂、氨甲蝶呤、丝裂霉素)。

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等。

杀虫剂、杀真菌剂。

②急性肾缺血:如烧伤、创伤、大手术、大出血及严重失盐、脱水,急性肌红蛋白尿,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造成肾脏缺血、缺氧,使急性肾小管坏死。

(3)急性间质性肾炎: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等)或感染变态反应,药物变态反应(如青霉素族,磺胺药,止痛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均可引起。

(4)急性肾实质坏死:急性肾髓质坏死及急性肾皮质坏死。

(5)肾血管疾患:过敏性血管炎,坏死性血管炎,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恶性高血压,双侧肾静脉血栓形成,败血症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6)其他: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等。

2.肾前性

原因:各种原因引起血容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肾脏严重缺血、肾小球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

(1)肾脏自身调节紊乱: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药物的应用。

(2)全身性血管扩张:过敏反应,使用降压药,败血症和扩血管药物过量。

(3)低血容量:如大出血,胃肠道失液(如腹泻、呕吐、胃肠减压),肾脏失液(如渗透性利尿、利尿剂、肾上腺功能不全),皮肤丢失(如烧伤、大量出汗),第三间隙失液(如胰腺炎、腹膜炎、大面积损伤伴挤压伤)。

(4)心输出量降低: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巨大的肺梗死。

(5)全身性或肾血管收缩:麻醉,大手术,α肾上腺素能激动药或高剂量多巴胺,肝肾综合征。

特点:肾脏本身无器质损害,消除病因后肾功能可恢复。

3.肾后性

原因:肾以下尿路梗阻,使肾盂积水,肾间质压力升高,肾实质因此受挤压而损害。长时间的尿路梗阻造成反射性使肾血管收缩,肾脏发生缺血性损害。

(1)膀胱颈梗阻:结石,神经源性膀胱,癌瘤,血块。

(2)输尿管梗阻:结石,输尿管先天狭窄,肿瘤压迫,血块或坏死肾组织(乳头)脱落,腹膜后纤维化。

(3)尿道梗阻:先天性瓣膜,尿道狭窄,骑跨伤,包茎,尿道损伤。

二、发病机制

肾小球滤过率(GFR)减低达正常水平50%以下,血清肌酐很快升高>176&micro;mol/L(2.0mg/dl),血尿素氮(BUN)同时升高,并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出现急性尿毒症症状。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不仅复杂,而且不同情况的机制又不一样。

目前关于肾缺血、中毒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

1.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

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急性肾衰发生的重要机制,这些改变包括:

①血管内凝血

②肾血流量急剧减少。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④肾小球小动脉收缩:可由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交感神经、氧自由基及其他(如儿茶酚胺、抗利尿激素(ADH)、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引起。

⑤肾小球超滤系数(kf)降低。

2.急性肾小管损害学说

①肾小管阻塞学说:各种管型阻塞,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上皮受损肿胀,均可填塞肾小管,引起少尿、无尿。

②肾小管反漏学说:肾小管腔内液漏入间质,压迫毛细血管,使肾血流减少,导致少尿或无尿。

③髓襻升支厚壁段(mTAL)与近端直小管(S3)缺血缺氧时更易于损伤,通过球管反馈使肾实质缺血而进一步加重损伤。

3.细胞学机制

①TP耗竭通过:通过增高细胞内游离钙等途径改变细胞骨架,损伤细胞。ATP耗竭是ATN发病的中心环节。

②细胞凋亡的作用:发生ARF病过程中出现两次凋亡,分别在肾损伤后及恢复期。因此细胞凋亡在ARF的发生与恢复中均起重要作用。

③肾小管结构与功能异常:各种因素使细胞结构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和细胞-基质的黏附作用丧失,加上形成的各种管型等因素,使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④生长因子的作用:发生ARF时,反应性基因c-fos、egr-1表达上调,表皮生长因子及胰岛血糖素等表达升高,促进细胞再生、组织修复。

⑤血管活性物质作用:内皮素等系统释放的物质收缩肾血管并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预防

首先,要有合理的蛋白质摄入量。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主要来源于饮食中的蛋白质成分,因此,为了减轻残存的肾的工作负担,蛋白质摄入量必须和肾脏的排泄能力相适应。

比如,当血肌酐为170―440微摩尔/升时,蛋白质以每天每公斤体重0.6克为宜,有大量蛋白尿者,每丢失1克尿蛋白,可额外补充1.5克蛋白质。

当血肌酐超过440微摩尔/升时,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进一步减少,以每天总量不超过30克为好。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如果一味追求限制蛋白质摄入,将会导致病人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效果并不好。

第二,为了使摄入的蛋白质获得最大利用,不让其转化为能量消耗掉,在采取低蛋白质饮食的同时,还必须补充能量。

每日每公斤体重至少35千卡的热量,主要由糖供给,可吃水果、蔗糖制品、巧克力、果酱、蜂蜜等。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食物虽符合前面的条件,如蛋黄、肉松、动物内脏、乳制品、骨髓等,但由于它们的含磷量较高而不宜食用,因为磷的贮留可促使肾脏的功能进一步恶化。

为减少食物中的含磷量,食用鱼、肉、土豆等,都应先水煮弃汤后再进一步烹调。

第四,食盐量应视病情而定,如有高血压、水肿者,宜用低盐饮食,每日2克盐。

第五,经过肾脏排泄的药物也有可能损伤肾脏,如庆大霉素、磺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等、消炎痛、扑热息痛,以及激素、造影剂等。

此外,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感染,还要严防这些疾病对肾脏的损伤。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鉴别诊断

1.中重度脱水

有明显体液丢失、入量不足,且脱水体征与少尿程度大致平行。血尿素氮多正常或仅轻度升高,血钾多偏低,尿常规正常,尿比重偏高。易并发血压下降及末梢循环衰竭。

通过补液治疗后,病情好转,尿量也会增多。

2.尿潴留

发生在急性脊髓炎或大剂量应用阿托品类药物之后。

可扪及充盈的膀胱,膀胱区叩浊,按压膀胱常有尿液溢出,结合原发病及用药历史,诊断不难,导尿或膀胱穿刺可明确诊断。

3.感染中毒性休克

发生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或其他重症感染。

血尿素氮及肌酐多无明显改变。尿常规正常,尿比重偏高。快速扩充血容量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症状会改善,尿量增加。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饮食

供给患者足够的热量:热量供给以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为主,可多用水果,配以麦淀粉面条、麦片、饼干或其他麦淀粉点心,加少量米汤或稀粥。

高生物价低蛋白质饮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少尿期,每日应供给15~20克高生物价低蛋白饮食,这样既照顾了病人肾功能不全时的排泄能力,又酌量维持病人营养需要。

如果少尿期时间持续较长、广泛创伤或大面积烧伤丢失蛋白质较多时,除补充高生物价低蛋白外,尚要酌情配以要素膳。蛋白质的供给量可随血液非蛋白氮下降而逐渐提高。高生物价的蛋白质应占总蛋白的1/2~1/3,可挑选含必需氨基酸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等。

少尿期要限制入液量,防止体液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和稀释性低钠血症。食物中含水量(包括米饭及馒头)及其氧化所生的水亦应加以计算(脂肪生水多,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生水较少)。在计算好入液量的情况下,可适当进食各种新鲜水果或菜汁以供给维生素C等维生素和无机盐。

肺水肿,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