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腺性唇炎(茧唇,口唇黏液腺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人男性
  • 典型症状:脓性分泌物 结痂 上唇肥厚 上唇疖肿 下唇肿胀外翻
  腺性唇炎(glandularis cheilitis)又称口唇黏液腺炎(myxadenitis labiaris)。是唇部黏液腺增生性疾病,伴有导管扩张和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易继发感染。本病与中医“茧唇”相类似。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唇上起白皮小泡,渐渐肿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痒痛,皆七情火动伤血”。
典型症状:脓性分泌物 结痂 上唇肥厚 上唇疖肿 下唇肿胀外翻

一、症状

单纯型腺性唇炎:最常见,其唾液腺增生,导管扩张而无炎症反应。特征性表现为唇部有数个到数十个2~4mm大的黄色小结节,中央下凹,管口扩张,可挤出黏液样物质。唇黏膜潮湿、结痂、肥厚。唇部增大,可达正常人的2~3倍,若伴继发感染可发展成化脓性病变。

浅表化脓型腺性唇炎:又称Baelz病,本型只侵及导管而唾液腺本身无影响。唇部肿胀、疼痛、质较硬,伴浅表性溃疡,表面结痂,痂下有脓性分泌物,去痂皮后,露出红色潮湿基底部,挤压时可排出微混或脓性液体。进入慢性阶段后,黏膜表面可呈白斑病样改变。

深部化脓性腺性唇炎:可累及唾液腺及腺管,为唇部感染伴有脓肿和瘘管形成,脓肿反复发作与瘢痕交互存在,经过缓慢。挤压唇部可排出脓性液体,唇部增大,自觉疼痛和不适。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有报道40岁以上的本型唇炎,经久不愈时,可发生恶变。

下唇部肿胀,唇红多个黄色结节,并伴黏液腺的炎症性改变。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有遗传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年,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

后天性:可由刺激引起,如吹号等。或可由牙膏、漱口水、吸烟、口腔卫生不良等引起。日照和精神因素也可致本病。

二、发病机制

以上病因可至小唾液腺的堵塞和(或)感染而致唇部肿大和形成结节。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应与光化性唇炎,剥脱性唇炎及鳞癌鉴别。

1.光化性唇炎:起病急,有暴晒史。唇红部广泛水肿、充血、糜烂,表面覆盖有血痂或者形成糜烂面。有剧烈瘙痒,灼热感明显。因病变部位可累及整个下唇,所以影响进食与说话。比较深的病损愈合后会留有瘢痕。全身症状比较轻或没有,2~4周内可以自愈,或者变成慢性。

2.剥脱性唇炎:以唇粘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为主要特征,其症时轻时重,日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唇风”,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

1.避免吸吮嘴唇、咬嘴唇等不良习惯。

2.注意避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及时的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问题。

3.避免受凉、劳累,适量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免继发感染。

4.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油炸煎烤类食物,避免抽烟喝酒。

5.保持饮食清淡,但需要注意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

灰指甲,脓毒症和菌血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