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颅脑损伤(小儿颅脑外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5岁以内是发病高峰期
  • 典型症状:呼吸急促 肌张力减低 面色苍白 角弓反张 脑水肿
  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 injury)是引起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损伤较敏感及儿童时期活动多,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导致颅脑损伤。许多研究也显示在全年龄组颅脑外伤中,5岁以下是一个发病高峰期。
典型症状:呼吸急促 肌张力减低 面色苍白 角弓反张 脑水肿

一、症状

新生儿颅脑损伤几乎都是产伤所致,多因颅骨变形引起颅内出血,且常伴有脑缺氧损害,可表现为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体征有颅骨变形,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减弱或生理反射消失等,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稳定性差,故发生脑组织挫裂伤时,临床反应严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患儿常有延迟性意识障碍,即伤后原发性昏迷短暂或缺如,但哭闹不久后又陷入昏睡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或嗜睡数天,常与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二次昏迷相混淆,患儿还可出现频繁呕吐,头痛,癫痫发作,颈项强直,双侧瞳孔不等或眼肌运动障碍,局部脑组织损害时可出现肢体瘫痪或抽搐,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腰穿多有血性脑脊液,有脑膜刺激征,病程发展出现脑水肿或肿胀时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患儿表现有生命体征的变化,患儿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时,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深,阵发性角弓反张,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和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小儿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较轻,脑疝症状出现较晚,但病情变化急骤,一旦瞳孔散大,迅即进入濒危状态。

二、诊断

根据外伤史容易诊断,但对判断病情的轻重,损伤的范围和类型,是否有血肿形成和继发性损伤,仍需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和病情的变化判断,颅脑损伤的早期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应短期复查患儿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自发运动及脑干生理反射,随时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诊断和处理。

一、发病原因

1.主要原因 引起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坠落、撞击,新生儿颅脑损伤主要由产伤引起。

2.分类及分型 颅脑损伤的分类及分型:

(1)分类:颅脑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①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多发血肿或混合性血肿、脑室内出血等。

②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移位或脑疝引起的压迫性损伤、弥散性脑肿胀和脑梗死等。

(2)分型:

①根据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分型:根据伤后神经体征表现(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可将其分为3型:轻型(13~15分);中型(9~12分);重型(3~8分)。

②按损伤的程度分型:也可将分为4型:

A.轻型:无颅骨骨折,且意识丧失不超过30min。

B.中型:颅骨骨折、轻度脑挫裂伤,或伤后意识丧失达30min至12h。

C.重型:所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意识丧失12h以上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

D.特重型:伤后深昏迷伴去大脑强直,出现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者。

二、发病机制

儿童颅脑损伤的特点:儿童未发育成熟的颅脑结构特征对外伤的即刻效应起重要作用。婴幼儿颅骨薄而弹性好,骨缝未闭合,在外力作用下易变形,可缓冲撞击的能量,减轻加速性损伤。幼儿前中颅窝底相对平坦光滑,对移动脑组织的摩擦抵抗力小,可减轻减速性对冲伤。另外,小儿的蛛网膜下腔较成人小,脑组织可以活动的幅度小,因此小儿颅脑外伤导致的脑表面挫伤较少。但是,小儿颅脑结构也有加重损伤效应的一面。小儿头皮各层之间连接疏松血管丰富,损伤后可引起广泛头皮下血肿且血肿不易自限,常常造成失血性休克;小儿颅骨骨折伴硬膜撕裂者,因脑搏动的冲击而使骨折线可进行性增宽,形成儿童特有的生长性骨折,可造成骨质缺损,甚至可形成局部脑膨出;小儿脑组织血流量较成人大,脑表面血管密集,外力下颅骨变形造成血管撕裂后,出血比较凶猛;小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组织通透性高,外伤后脑组织水肿、肿胀明显,往往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重视围生期工作,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颅脑损伤;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各种意外和脑外伤。

有产伤或外伤病史,易于与其他病因引起的颅内病变相鉴别,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休克,脑疝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