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狼疮肾炎(小儿狼疮性肾炎,小儿全身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免疫系统,肾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关节疼痛 乏力 食欲不振 呼吸困难 肾损害
小儿狼疮肾炎又称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systemic lupus erythenlatosus nephritis,SLEN),是指有肾病临床表现和肾功能异常,或仅在肾活检时发现有肾小球肾炎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公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大多累及数个系统或器官。SLE部分病人以肾外症状为主,肾损害轻;另一部病人则以肾损害为主要表现,肾外症状不明显,后者易误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典型症状:关节疼痛 乏力 食欲不振 呼吸困难 肾损害

小儿狼疮肾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全身性表现:多种多样,80%以上有发热,热型多样,高热,低热,间歇或持续发热,均有不同程度食欲不振,乏力和体重下降。

2.皮肤黏膜症状:70%~80%狼疮患儿有皮肤黏膜损害,典型的蝶形红斑仅见于50%病例,皮疹位于两颊和鼻梁,为鲜红色,边缘清晰,呈轻度水肿性红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和鳞屑,炎症重时可见水疱,痂皮,红斑消退后一般无瘢痕,无色素沉着。

3.其他皮肤黏膜症状:小儿盘状红斑较成人少,可见出血疹,斑疹,网状青斑,荨麻疹,紫癜,口腔溃疡,鼻黏膜溃疡,患儿日光照射后皮损加重或出现新的皮疹,约10%~20%病儿始终无皮疹表现。

4.肌肉骨骼症状:约70%~90%病儿有关节,肌肉症状,如关节炎,关节痛,约1/3患儿伴有肌痛,关节炎既可呈游走性,也可呈持续性,很少见关节破坏和畸形。

5.心血管症状:可见心包炎,心肌炎,全心炎及各种小血管炎,雷诺现象在儿科少见,近年已开始注意有病儿发生冠状动脉炎及心肌梗死的病例。

6.浆膜炎:30%患儿出现多浆膜炎,如无菌性胸膜炎,腹膜炎,急性狼疮性肺炎及肺出血,上述病变可表现为急性发热,呼吸困难,咳嗽,胸痛,胸腔积液;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水症,若发生肠道坏死,穿孔,需外科治疗;严重肺出血可迅速死亡。

7.血液系统症状:多有不同程度贫血,50%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15%~30%患儿血小板减少,少数病儿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

8.神经系统症状:狼疮脑炎是SLE严重的并发症,相对发生率约30%(20%~50%),有5%患儿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意识,定向障碍,智能,记忆力下降,精神异常等)或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如癫痫,脑血管意外,偏瘫,失语,周围神经病变少见,表现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9.其他症状:有肝脏肿大(75%),肿大肝功异常,脾肿大(25%),浅表淋巴结肿大(约50%),可出现巩膜炎,虹膜炎,视网膜炎等眼部症状。

10.肾脏症状:狼疮肾炎在SLE中很常见,且是危及远期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狼疮肾炎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轻型:无症状蛋白尿或(及)血尿,约30%~50%LN患儿表现此型,无水肿,无高血压,仅表现为轻~中度蛋白尿(常<2.5g/d)和(或)血尿。

(2)慢性肾炎型:起病隐匿,缓慢进展的肾炎综合征,有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高血压。

(3)急性肾炎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其中35%~50%患者有高血压,不同程度蛋白尿,尿沉渣中有较多红细胞管型,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急性肾炎起病类似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起病类似其他急进性肾炎,表现为急性进展的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但这两种起病方式在LN中均少见。

(4)肾病综合征:此型约占LN总数的40%,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伴明显肾炎综合征。

(5)肾小管损害型:肾小管酸中毒伴肾钙化,结石,尿镁丢失,LN病人中约44%有不同程度肾小管功能损害,临床类型间也可转变,当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高血压加重时,均提示临床类型或病理类型发生转变,预后不良。

二、诊断

本病诊断标准大多参考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提出的诊断条件,在11项标准中符合4项或以上即可诊断本病,国内成人多中心试用该标准特异性为 96.4%,敏感性为93.1%,主要漏诊的是早期,轻型,不典型病例,中华风湿病协会1987年提出的标准增加了低补体C3,皮肤狼疮带试验及肾活检特征后,其诊断特异性为93.6%,敏感性提高到97.5%,并可早期发现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起病的患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1982):

1.颊部红斑:遍及颧部的扇平或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盘状红斑:隆起红斑上覆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皮肤萎缩性瘢痕。

3.光敏感: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周围关节,特征为关节的肿,痛或渗液。

6.浆膜炎:

①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积液;

②心包炎:心电图异常,心包磨擦音或心包积液。

7.肾脏病变:

①蛋白尿>0.5g/d或> 。

②细胞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

8.神经系统异常:

①抽搐: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

②精神病: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

9.血液学异常:

①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细胞增多。

②白细胞减少<4?109/L,至少2次。

③淋巴细胞减少<1500/?l,至少2次。

④血小板减少<100?109/L(除外药物影响)。

10.免疫学异常:

①LE细胞阳性。

②抗dsDNA抗体阳性。

③抗Sm抗体阳性。

④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免疫荧光抗核抗体滴度异常或相当于该法的其他试验滴度异常,排除药物诱导的“狼疮综合征”。

11.抗核抗体:

免疫荧光抗核抗体滴度异常或相当于该法的其他试验滴度异常,排除药物诱导的“狼疮综合征”。

小儿狼疮肾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SLE病因尚未阐明,多数学者认为是有一定遗传特征的个体,在多种触发因素(如感染、理化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免疫紊乱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损伤,LN具有明显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特征。

1、遗传因素:

遗传流行病学资料发现SLE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同卵双生子SLE发病一致率达25%~70%,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2%~9%)。本病患者近亲发病率也高,国外报道12%SLE患儿近亲中患有同类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也高于人群总发病率。

但大量的遗传病学研究分析,证实SLE是多基因遗传,位于第6对染色体中的多个基因位点与发病有关,尤其是遗传性补体基因缺陷(C1r,C1s,C2及C4等早期补体成分缺陷)。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HLA-B8、BWl5、DR2、DR3)、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基因、免疫球蛋白基因等经典免疫应答基因的多态性也与罹患SLE有关。其中日本人、中国人HLA-DR2位点频率增高,西欧血统白人HLA-DR2和(或)DR3位点频率增高,我国南方汉人SLE发病与DRBl*0301及DQBl*0608有关,美国黑人与DRB1*1503,DQAl*0102和DQBJ*0602有关。但其他人群研究未发现HLA-Ⅱ类基因与SLE发病有如此相关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HLA-Ⅱ类基因位点多态性与SLE患者产生自身抗体有关,尤其是不同HLA-DQ等位基因所共有的多态性序列可能导致某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含高水平dsDNA抗体患者中,96%具有HLA-A-DQBl*0201(与HL,A-DR3和DR7连锁),DQBl*0602(与DR2和DRw6连锁)或DQBl*0302(与HLA-DR4单体型连锁)等位基因。另一些人发现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与HLA-DQBl*0301(DQW7)、*0302(DQW8)、*0303(DQW9)、*0602(DQW6)等位基因密切相关。

因此,推测SLE患病基因位于MHC区域,与HI,A-Ⅰ类、Ⅱ类基因呈连锁不平衡性。正常情况下补体成分在免疫复合物的固定和有效清除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成分因遗传基因缺陷而缺乏时,将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而得病。

但资料表明补体缺陷在SLE中并不多见,且补体缺陷者肾病变也常不严重,临床表现不典型,累及男孩多,因此它不代表多数SLE的发病特征,同时表明致SLE的遗传基因肯定具有多种复杂特征。

2、环境与感染因素:

(1)紫外线:紫外线被认为是触发SLE的病因之一。实验发现紫外线(主要是紫外线290~320nm)可诱使皮肤角质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IL-l)、IL-3、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紫外线还可以减弱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清除以及抑制T细胞活化;约有1/3的SLE患者对光过敏或紫外线照射后发病。资料表明紫外线可使细胞内DNA转化为胸腺嘧啶二聚体,使其抗原性增强,诱生抗DNA抗体。

(2)药物或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可促使SLE患者光过敏,如磺胺药、四环素;有些药物可诱发产生自身抗体如普鲁卡因胺、肼苯达嗪等;有些香料、染料、染发水,烟火熏烤食品、菌类也可诱发SLE。有人认为这药物或化学物质与细胞核蛋白结合后,发生抗原性变性,也是引发机体自身免疫损伤的重要原因。

(3)感染:感染诱发SLE也研究较多。近年资料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可发生SLE;感染单纯性疱疹病毒可引起患者血清Sm抗原浓度升高;SLE患者血清中常见多种病毒抗体滴度增加(如风疹、EB病毒、流感、麻疹等),尤其是C型RNA病毒。

3、内分泌因素:

SLE患者多数为女性,且不论男女患者雌激素水平均增高,雄激素水平降低。推测高水平雌激素可直接作用B细胞,使其活化,导致分泌自身抗体的活化B细胞大量扩增。在实验动物中发现雌激素可使其病情加重,而雄激素可使病情减轻。

4、自身组织抗原变异:

紫外线照射、药物、化学物质、病原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可能破坏自身组织,暴露组织隐蔽抗原或使正常组织抗原结构改变,激发机体自身免疫损伤。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目前有关SLE发病机制尚无一致结论,多数学者认为发病环节可能是多元性的。较为一致的结论是具有一定遗传趋向的个体,在某些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以自身组织为靶目标的异常免疫反应。其最终免疫损伤的机制是T细胞功能紊乱,B细胞多克隆活化,自身抗体与自身组织抗原结合后发生免疫复合物性疾病,LN更具有免疫复合物性炎症的明显特征。

(1)T细胞功能紊乱:SLE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细胞亚群间失衡,T细胞绝对数减少,主要是T抑制细胞绝对数减少,且其程度与疾病活动性有关。T细胞对B细胞的调控功能异常,致病性B细胞克隆活性增强,自身抗体水平上升。T细胞功能紊乱可能源自细胞内信号传递异常,如细胞黏附分子异常,引起细胞间相互识别,黏合,信号传递障碍等,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2)B细胞多克隆活化:动物实验研究提示B细胞多克隆活化,诱发产生过多的致病性抗DNA抗体,大量资料证明SLE患者在活动期有类似B细胞多克隆活化证据,且预示病情严重与疾病进展。

(3)免疫复合物致病:研究表明DNA-抗DNA抗体是引起肾脏损害的一对主要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除此之外Sm抗原、SSA抗原、肾小球基底膜(GBM)抗原、肾小管基底膜(TBM)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均可能与肾组织损伤有关。且不同抗体的免疫复合物与不同类型肾损害有关;如抗RNP(核糖核蛋白)及Sm抗体阳性时,肾损害者少。但另有研究发现抗SSA、RNP及Sm抗体阳性时,多为膜性肾病;弥漫增殖性狼疮肾炎上述抗体阳性率均低或滴度低;高亲和力DNA抗体阳性及低补体血症者多为弥漫增殖性肾炎。除T、B细胞功能紊乱产生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的直接损伤外,免疫复合物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原因,其主要机制是:

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抗体与各种抗原在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后,经循环沉积于肾脏,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肾脏损害。

②原位免疫复合物:实验发现ssDNA对肾小球基底膜有亲和力,经循环ssDNA先植入肾小球,再吸引循环中的抗ssDNA抗体与之结合,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诱生炎症,这种肾炎常为膜性狼疮性肾炎。

③抗GBM、抗TBM抗体:这些抗体直接与肾组织(GBM、TBM)反应,引起肾损伤,若发现免疫荧光在GBM呈线样IgG沉积,提示狼疮肾炎因抗肾组织抗体介导而致病。

④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正常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清除不断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其中补体途径最为重要,SLE患者因C3缺乏或红细胞膜上C3b受体减少,导致巨噬细胞清除机制减弱,是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病的重要原因。

2、病理改变:

狼疮肾炎病变既可累及肾小球,也可累及肾小管以及肾血管及间质。其病变程度、范围、类型因人而异,至今尚缺乏一种完善的病理分类形式。儿童狼疮肾炎多使用WHO分类法及国际小儿肾脏病科研协作组(ISKDC)分类法。并用Pirani积分法作为补充,且Pirani积分法较病理分型更能反映肾病变的严重性和活动性,也能反映狼疮肾炎的治疗效果。

(1)WHO病理分型:括弧中为国际小儿肾脏病科研协作组(ISKDC)分类法。

①WHOⅠ型(ISKDC1a,1b):本型罕见,为正常肾小球或轻微病变,极少部分患儿免疫荧光或电镜下可见肾小球有少许沉积物。

②WHOⅡ型(ISKDC2a,2b):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病变局限于系膜区,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系膜细胞和基质增多,系膜区免疫沉积物阳性,仅有轻度节段性系膜增生者为2a型,系膜和系膜细胞增生为2b型。本型多表现为轻度血尿或蛋白尿,很少发生肾功能不全。

③WHOⅢ型(ISKDC3a,3b和4a):局灶节段增殖型肾小球肾炎,部分肾小球存在急性或慢性病变,如节段性细胞增生、细胞坏死、内皮细胞增生、纤维素样坏死、白细胞浸润、透明血栓、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见IgG、IgA、Clq、C3、C4、白细胞介素等沉积。约半数以上肾小球正常。临床上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轻度肾功能不全,亦可为肾病综合征。ISKDCAa指50%以上肾小球受累。

④WHOⅣ型(ISKDC5a,5b):弥漫增生性肾炎、狼疮肾炎中半数以上是本型,病变广泛且严重,几乎全部肾小球受累,呈活动性毛细血管内增殖性改变,中性粒细胞渗出,纤维素样坏死;毛细血管壁显著增厚,管壁内透明血栓;坏死节段常见细胞性新月体;严重病例呈弥漫性坏死和新月体性肾炎,部分病例呈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免疫荧光见所有肾小球、肾小管、包氏囊及球外毛细血管基底膜有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尤其是内皮下沉积明显,呈“满堂亮”现象。不规则大块内皮下沉积物使光镜下见毛细血管襻僵硬,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呈“白金耳”现象(wireloops)。本型还存在严重的小管间质病变,显著的单核细胞浸润,坏死性血管炎。临床上本型患儿多为重症、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如不给予积极治疗,易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⑤WHOⅤ型(ISKDC6):膜性肾病,病变似特发性膜性肾病,表现为毛细血管襻的弥漫性增厚,后期基底膜增厚呈钉突样表现,但不同的是同时也见一定程度系膜与内皮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扩张。本型可进一步分为Ⅴa型:与原发性膜性肾病极似,细胞增生、浸润不明显;Ⅴb型:伴弥漫性系膜病变;Ⅴc型:伴局灶节段性细胞增生,浸润与硬化;Ⅴd型:伴弥漫增生性病变或新月体形成。a、b亚型较c、d亚型预后好,表明附加病变影响预后。

⑥WHOⅥ型:肾小球硬化型,此型与其他肾小球疾病晚期硬化相似,常伴随以上各型肾小球病变,如局灶节段或弥漫增殖性病变。部分人表现为单纯肾小球硬化。狼疮肾炎可以发生病理类型转化,如局灶增殖转化为弥漫性增殖,膜性肾炎转化为局灶节段增殖或弥漫增殖,系膜增殖可转变为局灶节段增殖等。

(2)肾小管及间质病变:狼疮肾炎中约50%~70%有肾小管间质病变,常见于弥漫增殖型,也见于局灶型,少见于膜型肾炎,罕见于系膜增生型。病变以小管萎缩,小管基底膜增厚,电子致密物沉积于小管基底膜及间质,严重者出现小管坏死。

(3)肾小血管病变: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①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病变常见。

②小叶间动脉及出入球小动脉呈内皮细胞肿胀、破坏,血管内血栓,IgG、C3沉积于血管壁,无炎症反应。

③坏死性小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ANCA)阳性。

④肾脏血栓微血管病(renal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在无坏死的基础上出现肾小动脉及间质毛细血管血栓,继而发展为肾小球硬化。

(4)活动性与慢性病变的判断:肾活检后可用半定量积分子方法评定病变情况,指导治疗。

①公认的活动性指标:有活动性病变者主张积极给予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如:A、肾小球节段性坏死。B、肾小球细胞明显增生。C、基底膜铁丝圈样改变。D、内皮下及系膜区较多电子致密物沉积、核碎片及苏木素小体。E、细胞新月体。F、肾小血管病变。G、间质广泛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

②慢性病变的证据:如肾小球硬化、纤维新月体、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肾小囊粘连、肾小血管硬化。成年病人的资料认为这些慢性化指标,对预后的价值,就Ⅳ型病变而言有用,其五年存活率明显降低,重复肾活体组织检查动态观察意义更大。

(5)Pirani积分法:

①活动性病变:

A、毛细血管内增殖:(1)<25%的肾小球受累;(2)25%~50%的肾小球受累;(3)>50%的肾小球受累。

B、白细胞渗出:(1)轻度;(2)中度;(3)重度。

C、核崩解及纤维素样坏死:(1)<25%的肾小球受累;(2)25%~50%的肾小球受累;(3)>50%的肾小球受累。

D、细胞性新月体:(1)<25%的肾小球受累;(2)25%~50%的肾小球受累;(3)>50%的肾小球受累。

E、白金耳及透明血栓:(1)少量;(2)中等;(3)重度。

②瘢痕性病变:A、肾小球硬化:(1)<25%的肾小球受累;(2)25%~50%的肾小球受累;(3)>50%的肾小球受累。

B、纤维性新月体:(1)25%~50%肾小球受累;(2)25%~50%的肾小球受累;(3)>50%的肾小球受累。

C、肾小管萎缩:(1)轻度;(2)中度;(3)重度。

D、间质纤维化:(1)轻度;(2)中度;(3)重度。

小儿狼疮肾炎预防

狼疮性肾炎的防治不容忽视,因为肾损害长期发展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建议患者和主管大夫在狼疮性肾炎防治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做好沟通。狼疮性肾炎患者应积极与医生配合,医生应科学地安排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要则。这是狼疮性肾炎患者心情舒畅地完成治疗的有利条件。

在狼疮性肾炎防治中,具体有以下原则可供借鉴:

有日光过敏者,应避免日光曝晒。与药物反应有关者,应去除药物因素,青霉素、磺胺药等,不适合则应避免再用。同时应注意天气变化,随气温波动,随时加减衣被,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感染。与其它肾脏病一样,狼疮性肾炎合理进行饮食调理非常重要。一般说来,狼疮性肾炎如何防治与规范饮食密切相关。红斑狼疮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及海味、螃蟹等发物。其中水肿严重者,应限制食盐,有肾病综合征表现,尿中大量蛋白丢失者,应补充优质蛋白,可适当加用鲤鱼汤、鲫鱼汤及牛,奶、鸡蛋等;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者,则又当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原则,应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除此之外,还要调整好自我,使机体中正气长存,则可防病御邪,预防疾病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在调整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调整好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狼疮性肾炎如何防治,还有日常的运动相关。体育疗法可通过肌肉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人体有一系列良好的生理、生化等调节作用,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以维持和改变机体功能,从而起到健身与防治的作用。当人体患病后体质衰弱,功能低下,肢体功能障碍,某一系统、器官、组织或肢体功能遭到破坏,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其相关组织功能的代偿作用,正常功能得到维持,低下的功能得到恢复,机体的组织结构随之得以修复与维持。狼疮性肾炎使病人活动能力明显降低,造成平衡失调,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某些脏器的功能,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降低了机体的功能。体育疗法通过肌肉活动,加强机体本身感受刺激,传入大脑,调节其功能,其重要作用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对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活动的调节功能,使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增强。常用的体育疗法有步行、慢跑、形体操、甩手操、关节操及一些器械运动等,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制定出不同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的运动处方。

小儿狼疮肾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注意与其他风湿性疾病,如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型,多关节型,皮肌炎,硬皮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发性血管炎等鉴别,本病也易与各类肾病,心脏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织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肝炎及神经系统疾病混淆,注意鉴别。

小儿狼疮肾炎饮食保健

第一是不食用或少食用具有增强光敏感作用的食物:如无花果、紫云英、油菜、黄泥螺以及芹菜等,如食用后应避免阳光照射。磨菇、香菇等蕈类和某些食物染料及烟草也会有诱发SLE的潜在作用,也尽量不要食用或少食用。

第二是最好吃一些高蛋白食物:有肾脏损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常有大量蛋白质从尿中遗失,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因此必需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可多饮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蛋、瘦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第三是要吃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活动少,消化功能差,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食用含脂肪较多的油腻食物,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易引起类固醇性糖尿病及柯兴综合征,故要适当操控饭量,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应用皮质激素或有肾脏损害的患者易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故要低盐饮食。

肾病综合征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