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小儿充血型心肌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婴幼儿
  • 典型症状:乏力 水肿 纳差 收缩期杂音 心动过速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又称充血型心肌病(congestive cardiomyopathy,CCM),是最常见的心肌病。有心脏扩大,收缩功能不全,发生心力衰竭等,是指由原发性心肌疾病导致的一侧或双侧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典型症状:乏力 水肿 纳差 收缩期杂音 心动过速

一、症状

各年龄儿童均可受累,大多数起病隐缓,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偶有以突然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起病,较大儿童表现为乏力,纳差,不爱活动,腹痛,活动后呼吸困难及明显心动过速,尿少,水肿,婴儿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吮奶时呼吸困难,多汗,烦躁不安,食量减少,约10%患儿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患者面色苍黄,呼吸和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正常或偏低,心前区膨隆,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心界向左扩大,第1心音减弱,常有奔马律,由于心腔扩大,发生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出现轻至中度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左房扩大压迫左主支气管可致左下肺不张,故左背下方呼吸音减低,并可有音,肝大有压痛,下肢水肿,较大儿童可见颈静脉怒张,此外,还可有脑栓塞现象。

二、诊断

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必要时对第一代亲属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便发现家族性DCM, 目前本病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仍为除外性诊断,临床上表现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患儿,超声心动图示心室腔明显增大,室间隔及左室的后壁运动幅度减低而无其他病因解释时应考虑本病, DCM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障碍,通过临床观察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一般可确诊,但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以明确家族性DCM及其他病因引起的心肌病。

一、发病原因

多数病例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遗传、中毒、代谢(如肉毒碱缺乏)及营养障碍(如硒缺乏)等因素有关。近年,认为亚临床型或隐匿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持续感染,病毒介导的体液、细胞免疫反应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成人DCM病因分析:病因不明47%,心肌炎12%,冠状动脉病11%,其他病因30%。儿童资料:心肌炎2%~15%,病因不明85%~90%。心肌炎主要为病毒性心肌炎。DCM患者心肌用PCR方法可检出柯萨奇B组病毒RNA,电镜下可见病毒样颗粒,血液中亦可查到特异病毒RNA或有关抗体滴度升高,提示DCM患者早先曾有过病毒感染。近年报道家族性DCM占DCM的20%~30%,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尚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联遗传及线粒体遗传。在常染色体遗传DCM家族中,目前已标测到有关的6个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点。性联遗传DCM有2个基因位点已标出,其一为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青少年男性发病;另一为Barth综合征,男婴患病,有DCM,骨骼肌病变,白细胞减少症,3-methylglutaconic酸尿及线粒体异常,通常病情迅速恶化,于婴儿期死亡。除家族性DCM外,其他病因有遗传代谢疾病,营养缺乏,化学及物理因素,中毒,感染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等。

有研究认为HLA-DR4及HLA-DQB1可能是易感DCM的遗传标志。自身免疫异常可能与发生DCM有关,而免疫系统的基因调控也在此部位。部分DCM患者表现免疫异常,包括体液和细胞免疫系统对心肌细胞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抗心肌蛋白的抗体,如抗线粒体、抗收缩蛋白及抗心肌B受体抗体等。然而,HLA位点,免疫系统和DMC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以资证实上述因素参与某一种DCM的发病。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1)病毒性心肌炎:

①病毒持续感染:DCM患者心肌图组织中17%~62%可检测出肠道病毒mRNA。病毒持续感染可使心肌纤维溶解,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②病毒介导的免疫损伤:存病毒诱导下,自身免疫反应形成心肌组织损伤。已发现DCM患者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内的各种T细胞异常。许多研究证明,各种抗原(包括ADP/ATP载体、β1-AR、M2毒蕈碱受体和肌球蛋白重链)相对应的抗心肌抗体已被检出。某些自身抗体(如抗ADP/ATP载体抗体)对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及心肌功能均有重要影响,并干扰受体的正常调节功能。研究发现在DCM患者心肌组织检查发现HLA-B27、HLA-A2、HLA-DR4、HLA-DQ4和HLA-DQ8的表达增加。因而提示这些免疫学异常(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自身免疫)可能是先前发生的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

(2)遗传(家族性)因素:

DCM的家族性连锁分析,约有≤20%患者其一级亲属也呈现DCM的证据。大多数家族性病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女性携带家族性DCM相关基因,但不易发病,患者以男性为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的连锁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q32、2q14、2q31、3p22、6q12、6q23、6q24、9q13及10q23,致病基因未明。Olsen等(1998)报道一家系并证实位于染色体15q14的心肌α-肌动蛋白基因(CACT)突变为其致病基因。以后陆续发现的核纤层蛋白A/C(lasmin A/C)基因(LMNA),桥粒蛋白(desmin)基因(DES)及δ肌聚糖基因(SAGD)等突变已证明可引起DCM。

Kamisago等(2000)报道DCM家系证明有HCM致病基因MYH7和TNNT2的突变,Olson等(2001)发现TPMl突变的DCM患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的DCM有证明CPT2和DSP基因突变的报道。

X连锁DCM的发病为位于染色体X-p21.2上的编码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DMD)突变所致,DMD为其致病基因。Barth综合征(DCM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骼肌病)为编码Tafazzin蛋白基因(G4.5)突变引起。亦有报道线粒体DNA发生突变者。2.病理改变 病理以心腔扩张为主,左心室腔扩大尤为显著,可有附壁血栓。组织学上为非特异性改变,以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纤维组织增生为主。

由于心肌病变及纤维组织增生,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舒张期内残余血增多,心室舒张期末压力增高,引起肺循环与体循环淤血。心肌纤维化累及起搏点及传导系统,可产生各种心律失常。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防

目前尚无确实的预防措施,但应积极防治病毒性心肌炎;平衡膳食,加强营养,特别防止硒的缺乏、亚油酸的缺乏、钾和镁的缺乏等,因均可造成心肌损伤。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本病应与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积液及限制型心肌病等鉴别。

1.风湿性心脏病

 有风湿热表现及瓣膜性杂音。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包积液可见心包有液性无回声区,心室无扩大。 DCM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及左房扩大,易与风心病相混淆。DCM无风湿热病史,心脏杂音在心衰时较响,心衰改善后杂音减轻或消失;风心病在心衰控制后杂音反而明显,且常有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风心病多为左心房扩大,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常有畸形;而DCM除心腔扩大外,瓣膜一般无畸形。

2.限制型心肌病

 示心房明显扩大,心室腔不大,可有变形,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而收缩功能大多正常。

3.病毒性心肌炎

 有前驱病毒感染史,多急性起病,血清心肌酶(CK-MB质量)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增高。心电图以ST-T改变,QRS波低电压及心律失常多见,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显示炎症或坏死灶,但有时仍需经心肌活检才能确诊。

4.婴儿DCM

 应与左冠状动脉起源畸形、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Ⅱ型糖原贮积症鉴别。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内,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伴有ST-T改变,超声心动图除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外,心内膜回声增强,心内膜心肌活检有助于诊断。

5.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持久发作者及慢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易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婴儿较多见,患者左室明显扩大、收缩功能下降、临床表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可误诊为DCM。快速心动过速心肌病患者一旦心律失常控制,心脏回缩,心功能恢复正常。

6.心包积液

 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外形扩大,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普大型心脏相似。DCM心尖搏动向左下移动,在心浊音界左外缘,二尖瓣、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杂音;心包积液时心尖搏动不明显,或位于心浊音界左外缘内侧,心音遥远,二尖瓣、三尖瓣听诊区无收缩期杂音。DCM心衰时亦可出现少量心包积液,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7.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一些先心病可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第1心音减弱、出现第3或第4心音,X线示心脏球形增大,应与DCM相鉴别。先心病幼儿时即有明显心脏体征,常有明显杂音,部分患儿有明显的发绀,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导管检查排除并不难。一些患儿DCM和先心病可共存,或在先心病手术后出现,此时诊断常有一定困难,临床需要注意。

8.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患儿均有明确的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以右室、右房扩大为主,肺动脉瓣区可闻及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吹风样舒张期杂音,肺动脉压增高,相关检查可见肺部病变明显,与DCM鉴别不难。

9.克山病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与DCM鉴别较难,但克山病有一定的流行地区,心律失常严重而且常见,急性期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常明显升高,此与DCM不同。

10.继发性心肌病排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及淀粉样变性等所致的继发性心肌病。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饮食

少食。就是限制进食的数量和种类。心脏病人多半体重超重,因此应有意识地控制每日热量摄取量,减轻体重。建议每次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引发心脏病发作。此外还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凉过热的食物,以减轻胃肠刺激。少盐。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对预防心脏病不利,因此每日食盐量最好不要超过6克。

心律失常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