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老年人心室扑动与颤动(老年心室扑动与颤动)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抽搐 心室扑动 室颤 面色青紫 面色苍白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异位心律,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能力,而是被各部心肌快而不协调的颤动所代替。两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均相当于心室停搏。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也常是临终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
典型症状:抽搐 心室扑动 室颤 面色青紫 面色苍白

1.意识丧失、抽搐,即Adams-Stokes综合征。

2.面色苍白或青紫,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为零。

3.如不及时抢救,随之呼吸、心跳停止。

4.心室扑动的心电图特征 为快速而规则的室性异位心律,但不能辨认QRS波及ST段和T波。频率为150~250次/min。

5.心室颤动心电图特征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一、大小不等、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150~500次/min。

一、发病原因

1.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缺血。

2.心肌病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3.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或高钾。

4.药物毒性作用,如奎尼丁、洋地黄、氯喹、锑剂、酚塞嗪类等药物中毒。

5.触电、雷击或溺水。

6.各种室性心动过速进一步恶化。

7.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误用洋地黄类药物。

二、发病机制

室颤的电生理机制大多为多个微折返环,主导环折返和中心漂移的螺旋波折返可能起重要作用。有处于折返的病变心肌的临时发生触发因素可能是原发性室颤的发生机制。细胞内钙离子聚集、自主神经张力波动、代谢改变、自由基作用都可能对心肌缺血时发生的室颤有重要影响。

AMI出现室早或室速应予以积极控制,严密心电图监护,并作好除颤等急救准备,以防发生室扑或室颤。在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发现室早增多,应调整上述药物剂量或停用药物观察。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监测血钾,并及时予以纠正。重视病因治疗,如积极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高血压性心脏病应注意将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心脏功能减退者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保护心肌不再受损;尤其对近期曾发生过室扑、室颤,病因又未清除者,应时刻警惕再发,必要时可安置植入性自动心脏转复/除颤器(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AICD),当发生室扑、室颤时,可自动除颤及起搏复律。

临床应与阿斯综合征发作、心脏骤停与相鉴别。

采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为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动物性脂肪,避免抽烟喝酒,避免喝浓茶。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