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肝性脑病(小儿肝脑综合征)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肝,颅脑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有严重的急、慢性肝病的儿童较多见
  • 典型症状:睡眠节律紊乱 血小板减少 踝阵挛 昏迷 颅内压增高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或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其发生和发展常标志着肝衰竭,病死率很高。  肝性脑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隙性肝性脑病。各种原因的急、慢性肝病均可伴发肝性脑病。
典型症状:睡眠节律紊乱 血小板减少 踝阵挛 昏迷 颅内压增高

小儿肝性脑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临床表现

(1)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早期有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婴儿常表现睡眠紊乱,白天困倦入睡,夜间兴奋玩耍,无故哭闹喊叫,萎靡不振,躁动不安,以及半昏迷,昏迷等,早期神经系统体征有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有时有“做鬼脸”样不随意运动,非持续性肌痉挛,踝阵挛阳性,出现扑翼样震颤,有时出现握持和吸吮等先天性反射,偶尔有脑膜刺激征和巴宾斯基征阳性,深昏迷时则各种反射均消失,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2)急性重症肝炎:肝损害随着病情进行性加重,肝脏缩小,变薄,质地变软,标志着肝实质大块坏死,同时黄疸明显加重,总胆红素平均每天上升17.1?mol/L以上,慢性肝病肝可增大,质地硬,晚期肝萎缩,体检边缘不易触及,由于肝功能衰竭,二甲基硫和甲基硫醇等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不能继续代谢,随呼气排出,能嗅出略带甜味的霉臭味称肝臭,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3)出血:早期出血倾向仅在化验检查时发现,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脾显著肿大者,血小板减少,晚期身体各部位出血,较常见的为皮肤,黏膜和眼结膜的出血点,紫癜,瘀斑,注射部位皮肤渗血,轻重不等的鼻出血,偶见咯血及血尿等,并发门脉高压者,易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致呕血,便血,可危及生命。

(4)脑颅内压增高:颅内压持续超过2.0kPa。

①出现颅内压增高三大主征: A.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额部及两颞,用力,咳嗽,弯腰和低头时加重, B.呕吐:头痛剧烈时出现喷射性呕吐,可伴恶心, C.视盘水肿:是重要体征,表现为盘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动脉扭曲,早期生理盲点扩大,进而视野向心性缩小,视力减退终至失明。

②可伴不全性展神经麻痹,复视,阵发性黑,头晕,意识障碍,头皮静脉怒张,血压增高,脉搏徐缓等。

③小儿可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囟门饱满隆起,头颅pp诊破罐音,头皮浅静脉扩张。

(5)肝肾综合征:逐渐或突然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等肾功能衰竭症状。

2.临床分期

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差别悬殊,为便于观察,处理和疗效判定,一般将其分为4期:

(1)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脾气不好,无故哭闹,忧郁,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增多,食欲异常,但回答问题准确,吐字不清,语速减慢,此期可出现扑翼样震颤(flapping tremor或asterixis)也称肝震颤(检查方法:患儿伸出前臂和手呈水平状态,叉开五指,腕关节保持固定在一定位置,患儿手指即快速震颤,无节律,即为阳性),扑翼样震颤常为双侧对称性,也有发生在一侧,脑电图多正常,此期经数天或数周,症状多不典型。

(2)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改变,睡眠障碍和行为失常为特征,定向和理解能力减退,计算能力和书写能力障碍,语言不清,举止反常,不能进行简单的智力拼图,如搭积木,插拼图,用木棒摆五角星等几何图形,睡眠习惯昼夜颠倒,可出现狂躁,幻觉,恐惧等精神症状,此期除扑翼样震颤阳性外,脑电图出现对称性慢波,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巴宾斯基征(Babinski)阳性,同时伴运动失调。

(3)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患儿大部分时期呈昏睡状态,呼之可醒,可以应答,常有意识模糊和幻觉。

(4)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痛刺激有反应,眶压反射存在,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放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脑电图可出现极慢波,对肝性脑病分期意见尚不统一,且各期表现常有交叉重叠,界限也不十分清晰。

3.分型

临床根据脑病发病急缓通常可分2型:

(1)急性型肝性脑病:肝脏急性大块坏死和急性肝细胞功能衰竭,其特点是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险恶,病死率高。

(2)慢性型肝性脑病:病势发展缓慢,及时采用正确治疗,可得到缓解,但亦易复发,表现出症状发作与缓解间歇交替。

二、诊断

在严重肝病的基础上,肝病进行性恶化,黄疸不断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变薄,变软,有肝臭,并有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或伴有出血,少尿等现象,即可诊断为肝性脑病。

小儿肝性脑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肝脏病变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可促使病儿发生昏迷,这些因素是:

1、出血:

最常见为消化道大出血,因肝硬化时侧支循环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很易导致肝性脑病。

2、感染:

严重肝病合并感染时健康搜索,因病原体及其毒素损害肝脏,加重肝细胞坏死和功能障碍,又因代谢增强,使机体内源性氨生成增多。

3、血pH改变和低钾血症:

当血pH增高时,血氨增多,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低血钾时易发生碱中毒,增加氨的毒性。

故呕吐、腹泻,使用利尿药或激素等,有排钾作用的药物均能促发肝性脑病呼吸过度的呼吸性碱中毒也加重氨中毒。

4、药物:

由于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许多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氯丙嗪利尿酸钠、氯化铝等都易诱发肝性昏迷。

5、大量放腹水:

肝硬化有腹水时,大量腹腔穿刺经放腹水,使腹腔内压骤然降低,门脉血管扩张流回肝脏的血液减少,导致肝脏缺血,促发肝性脑病。

二、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经临床与实验研究初步认为是由于肝细胞发生广泛变性坏死导致一系列代谢方面的病理生化过程,其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积聚体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严重抑制。

1、血氨升高肝衰竭时,鸟氨酸循环发生障碍,肝脏不能正常合成尿素,致使氨在血中浓度增高。

2、γ-氨基丁酸增高:

γ-氨基丁酸(GABA)是脑的抑制性递质,死于肝性脑病患者的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受体增加3.Na -K 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受抑制对暴发性肝衰竭病人的研究发现存在Na 、K 和水分异常移动现象,即Na 进入细胞内,K 从细胞内移出。

这些变化是由于患者血清中存在抑制Na -K 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物质,脑组织对此酶活性极为敏感,酶活性仅轻微降低即可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当脑组织中Na 进入细胞内的同时水分随之进入,脑细胞肿胀,表现为脑水肿。

3、氨基酸代谢异常:

肝硬化病人支链氨基酸浓度降低因而急、慢性肝病患者体内正常支链氨基酸(支)与芳香族氨基酸(芳)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使支/芳的摩尔比值由正常的3~4降至1~1.5以下。支链氨基酸能抑制芳香族氨基酸向脑内转运,前者减少则后者进入脑内增多,造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4、假性神经介质:

肝衰竭患者肝内酶系统受损不能解毒,这些胺类进入脑内经β-羟化酶作用,分别形成苯乙醇胺和β-羟酪胺,二者具有与儿茶酚胺类相似的结构,可与之争夺受体,但二者为假性介质,在脑内异常增多并不能传导神经冲动,因而干扰脑干网状结构的正常活动,抑制脑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临床曾用左旋多巴治疗肝性脑病,当患者脑内含量超过假性神经介质时可恢复正常的神经传递活动,对神志恢复有一定效果,但左旋多巴治疗对肝脏又有损害。

5、短链脂肪酸增多:

短链脂肪酸能诱发肝性昏迷,肝性脑病患者血和脑脊液中短链脂肪酸增多。

短链脂肪酸能干扰脑细胞代谢和神经传导,与肝性脑病发生有关。总之主要因肝功能衰竭蛋白质氨基酸、糖及脂肪等物质代谢障碍产生的毒性物质聚积体内;

以及肝脏对毒性物质的解毒作用减低等因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抑制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发生脑病征象。

肝功能异常和凝血象异常往往只反映肝细胞的功能状态,不说明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障碍可促进和加重肝性脑病。血尿素氮进行性增高预示将发生肾功能衰竭。血氨升高在儿童中可见,其浓度与昏迷深度不成比例。有条件时可测血氨浓度,有助于指导治疗。

小儿肝性脑病预防

         一、预防:

1、定期体检: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凡患有慢性肝病的患儿都应坚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竭至终末期。不论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如何,都要时刻避免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一旦出现行为失常,精神异常及神志改变就应送院进行详细检查、尽早处理。

2、做好随访:

防止病情恶化。

3、预防感染:

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各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等等。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肝性脑病鉴别诊断

有些病儿的原发肝病比较隐匿,长期未被发现,如肝豆状核变性,有时先出现精神异常,易误认为精神病,须认真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做出正确诊断。还应与低钠综合征和器质性精神病等鉴别。

一、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

又称威尔逊氏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二、低钠血症:

又称低钠综合征、低盐综合征(low salt syndrome)等。是一种较严重的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主要是因体内钠不足或体内水分过多,造成缺钠性或稀释性低钠。同时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产生稀释性低钠血症有关。临床表现:

1、细胞外液容量减少:

表现循环不良、休克,如面色苍白发灰、皮肤花纹、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少尿等,曾有报道因患肾病综合征,长期忌盐再加上合并感染,引起低钠血症而死亡。

2、释放ADH增加:

使水分在体内潴留,或补低张液过多,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减低→细胞内水肿→脑细胞水肿→颅内高血压;如精神萎靡或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两眼凝视,重则惊厥、昏迷,严重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神经、肌肉应激性低下:

表现为四肢肌张力低下、膝反射减退、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等。

小儿肝性脑病饮食保健

小儿肝性脑病饮食: 应增进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鸡蛋、豆制品等及适当增加钙质。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食剌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注意避免被动吸烟。

脑疝,高钾血症,肝肾综合征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