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沙虱热,红河热,洪水热,沙螨皮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无特殊发病群体
  • 典型症状:细菌感染 不规则热 剧烈头痛 出血倾向 斑丘疹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传播媒介为恙螨幼虫。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等。我国古代名医晋葛洪在1600余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称之为“沙虱热”。
典型症状:细菌感染 不规则热 剧烈头痛 出血倾向 斑丘疹

一、症状

潜伏期为4~20天,常为10~14天。

本病一般无前驱症状,多突然起病,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呈持续热型,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3周,于发热的同时,多伴有畏寒或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畏光,失眠和咳嗽等,个别病例还可有眼眶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听力减退,强直性痉挛,嗜睡和昏迷等,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经反射。

主要体征包括

  1.焦痂与溃疡:

为本病之特征,可见于70%~100%患者,人被受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随后出现红色丘疹,不痛不痒,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其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随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多数患者仅有1个,偶见2~3个焦痂或溃疡,亦有多至11个的报告,由于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的潮湿,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阴囊,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带压迫等处,但头,颈,胸,背,腹,乳房和四肢等部位亦有发现,由于焦痂是恙螨幼虫叮咬,恙虫病立克次体入侵人体的部位,故理论上每个恙虫病患者都应有焦痂,约有30%的患者于洗澡,更衣时,可发现不痛不痒或稍带痒感的焦痂,而且常于发病前1~2周已发现。

2.淋巴结肿大:

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并常伴疼痛和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者也相当常见,一般大者如鸽蛋,小者如蚕豆,可移动,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消肿较慢,常于疾病的恢复期仍可扪及。

3.皮疹:

出现于病程的第2~8天,较多见于第4~6天,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皮疹,或迟至第14天才出现皮疹,发生率各地报告差别较大(35.34%~100%),可能与就诊时病期不同有关,皮疹多呈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也有呈出血性者,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2~5mm,多散布于躯干部,向四肢发展,面部很少,手掌和脚底部更少,极少数可融合呈麻疹样皮疹,多经3~7天后逐渐消退,不脱屑,但有色素沉着,有时,于病程第7~10天可在口腔软,硬腭及颊部黏膜上发现黏膜疹或出血点。

有些流行区出现一些轻型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这些患者可能是过去曾被不同血清型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过的人,有一定交叉免疫力。

4.肝脾肿大:

肝肿大约占10%~30%,脾肿大约占30%~50%,质软,表面平滑,无触压痛。

5.其他:

舌尖,边常红色,伴白色或黄色厚苔,眼结膜充血为常见体征之一,同时约5%患者可有结膜下出血,眼底可见静脉曲张,视盘边缘模糊,水肿,也可见眼底出血,部分患者皮肤充血,故有颜面及全身皮肤潮红现象,心肌炎较常见,心率可达120次/min以上,心音,脉搏皆弱,心电图可呈T波低平或倒置,或发生传导阻滞现象,重型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与循环衰竭,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而异,轻者可无明显体征,重型患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以呼吸困难为主,可出现发绀现象,若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则可闻干,湿性音,此外,亦可发生全身性感觉过敏,睾丸肿痛,阴囊肿大压痛,腰痛和腹胀等现象。

危重病例呈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出现心,肾衰竭,循环衰竭与出血现象,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若患者的病程达15天以上,则病情常较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多器官损害,心,肝,肾衰竭,出现休克,氮质血症,出血倾向和昏迷。

二、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发病前4~20天内是否去过恙虫病流行区,是否曾在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灌木草丛中坐,卧等,同时,还应注意流行季节,当地本病的流行情况等。 

2.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高热,食欲缺乏,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斑丘疹,并可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对怀疑患本病的患者应十分注意寻找焦痂或溃疡,它多位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可稍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现象。

(2)血清学检查:

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病程第1周 末仅少数(30%左右)阳性,第2周末为75%左右,第3周可达90%左右,效价可达1∶160~1∶1280,第4周即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转为阴 性。

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强,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左右,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有病后10年检测 仍呈阳性的报告。

用各种血清型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硝酸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dot enzyme immunoassay,dot-EIA),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以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分子量为56?103的蛋白质作为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与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EI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其敏感度为86%~88%,特异性为84%~90%。

(3)病原学检查:

常用小鼠作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可取患者的血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ml,多在接种后第7~9天发病,解剖濒死的小鼠可发现双肺充血,水肿,肝,脾,淋巴结充血肿胀,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 取腹水涂片,腹膜,肠系膜,肝,脾或肾印片,干后用吉姆萨染色镜检(放大1000~1600倍),可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中发现紫红色,呈团丛状分 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当一个恙虫病立克次体侵入细胞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在局部胞质中繁殖为一团,故常呈团丛状分布,若用抗恙虫病立克次体抗体作免疫荧光 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黄绿色的荧光。

根据恙虫病立克次体编码其分子量为56?103的主要表膜蛋白抗原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有人设计了各血清型间共同和不同的引物,用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检测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五个血清型的相应基因,具敏感度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认为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并鉴定血清型。

一、病因

1.立克次体感染(90%)

立克次体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3~0.6)μm?(0.5~1.5)μm,革兰染色呈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在涂片染色镜检中,于细胞质内,尤其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常于胞核的一侧可见呈团丛状分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恙螨种类近3000多种,但能传播本病者主要为地里恙螨,红恙螨与高湖恙螨。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稚虫、蛹和成虫。仅幼虫营寄生生活需吸吮动物的体液,其余发育段皆为自营生活。由于幼虫一生中仅叮咬动物或人一次,所以由恙虫病感染鼠类获得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在当代无传播机会,经稚虫、蛹、发育为成虫产卵。立克次体经卵传至下一代(第二代)幼虫,当第三代幼虫叮刺动物或人时,立克次体随唾液传入新的宿主,故称为隔代传播。

二、发病机制

人被受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恙虫病立克次体先在局部繁殖,然后进入血流,产生立克次体血症,再到达身体各器官组织,出现毒血症临床表现,恙虫病立克次体死亡后所释放的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在局部可引起丘疹,焦痂和溃疡,在全身可引起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尤为显著,淋巴结中央可呈坏死,浆膜腔,如胸腔,腹腔,心包腔中可见黄绿色渗出液,内脏普遍充血,脾常充血,可肿大2~5倍,肝亦肿大,心肌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症,可有局灶性出血或变性病变,肺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继发性支气管肺炎,脑可出现脑膜脑炎,肾脏可呈广泛性急性炎症性病变,胃肠道常广泛充血。

本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在血管系统,可见局灶性或广泛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脑,心,肾最为显著,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重型患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及血管壁坏死,破裂,曾在患者多种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心肌细胞中检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病预防

   1.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

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2.切断传播途径铲除杂草

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3.个人防护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

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

4.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

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恙虫病鉴别

    1.钩端螺旋体病

 恙虫病流行区亦常有钩端螺旋体病存在,而且,两者均多见于夏秋季节,均有发热,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故应注意鉴别,钩端螺旋体病常有腓肠肌痛,眼结膜下出血,早期出现肾损害,而无皮疹,焦痂或溃疡,必要时可作血清学与病原学检查,血清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阳性。

2.斑疹伤寒

 多见于冬春季节及寒冷地区,有虱寄生史或被鼠蚤叮咬史,有发热,斑丘疹,但无焦痂,无淋巴结肿大,血清变形杆菌凝集反应时OX19为阳性,而OXK则为阴性。

3.伤寒

 发病前常有不洁食物进食史,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升高,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玫瑰疹常见,血液白细胞总数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可阳性,血液,骨髓培养可有伤寒杆菌生长。

4.败血症

 常有原发性感染病灶,弛张热型,不规则热型常见,由革兰阳性细菌所致者皮肤较常出现皮疹或花纹样改变,由革兰阴性细菌所致者则较常发生休克,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左移现象,外-斐反应阴性,血液,骨髓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5.登革热

 发病前曾在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逗留,有日间被伊蚊叮咬史,多于夏秋季发病,头痛,全身疼痛较显著,较常同时出现斑丘疹和皮下出血点,血液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常减少,可从病程短于3天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出登革病毒,血清中抗登革病毒抗体阳性。

6.流行性出血热

 高热时头痛,腰痛和眼眶痛较明显,体温下降时较常出现休克,皮下出血点,瘀斑常见,少尿或无尿常见,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明显减少,血液尿素氮和肌酸酐水平随着少尿或无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血清中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阳性。

7.其他

 同时,亦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疟疾,急性上呼吸道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作鉴别诊断。

一、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二、宜吃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三、忌吃食物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四、推荐食谱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支气管肺炎,胸膜炎,中耳炎,流产,脉管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